文艺昙华林

家乡区县: 湖北省江汉区

      昙华林,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昙华林,南倚花园山,北靠螃蟹岬;青瓦小院,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梧桐小院,麻石幽径,会让人一洗浮躁都市的浮躁情。

      昙华林: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昙华林3字,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花,因古时花、华2字相通,故名。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昙华”二字:传乃印度梵文译音,“林”即“居士林”简称。郭沫若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提过这一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
有关昙华林的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大多种植的是昙花,因为多而成林,加之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故而得名。第二种说法,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遂有昙华林。
著名作家郭沫若,曾作为抗战时期“政治部三厅”厅长,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走穿行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写道,昙华林这个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也就是说,昙华林可能是因为佛教寺院兴盛而得名。
大武汉“胡同游”,在历史上,能够冠名“大”的,只有“大武汉”和“大上海”,可见历史地位的显赫。武汉的胡同多分布在昙华林和汉口老租界。
而今,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外国经典老建筑,让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
在昙华林,经常可以见到远渡重洋的老外,以及饶有兴致的“武汉胡同游”的本地人和外地人。昙华林,俨然成了武汉民间一日游的热门首选地,也是惟一可以穿越时空回望千年老武昌的处所。
昙华林文化街区,能保留至今且不断发展修旧如旧,不能不说是一种现代版的传奇。在这个“重开发轻保护”的大环境下,“保留”就意味着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放弃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这背后的冲突和艰辛不言而喻,它凝聚了武昌区历任领导和各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的努力。
武昌区政协委副主席刘翔感慨地说:“武汉三镇中,武昌的老地名数量最为丰富,历史最为悠久,也最具历史文化特征,保护昙华林文化街区,就是让后人能亲身游走在老武昌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了解我们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底蕴,激发热爱武昌热爱武汉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别人家孩子(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