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糍粑美味

家乡区县: 武汉市江夏区

    小时候每年春节,都会在外婆家里过春节饭桌上了一道别样的菜---糍粑,不然竟成了儿时的美味。每次到外婆家,也是我次可以看到糍粑上餐桌。请大家一起品尝吧!  

   在荆州一些农村小村庄里。时间过去了白余年,大家乡音未改,习惯未改,依旧保持着过年的传统。

   每次快到春节腊月时。外婆,再忙,也要挤出时间打糍粑,打年糕(糍粑:成份全糯米,吃起来很黏,特别香,下锅油里煎下,加点糖,更是甜如蜜,口彩:来年生活有知有味,甜蜜蜜),年糕,(口彩:年糕年糕吃了年年高,象征庄稼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打糍粑,吃年糕,涂个好口彩。这是外婆家里年年春节之际的一大事。

    “大家趁热吃啊,冷掉了就不好吃啦!”外公一边向来客敬酒,一边招呼着。望着眼前这盆幽香的糍粑。我清晰地记得,儿时外婆家打糍粑的情景。那天正午,空气中散着腊月快过节的气氛。阳光透过干瘪的树枝,一阵寒风过外,摇曳着嘎在树梢的黄叶,沿着远近零星的几座楼房,我踏进院子大门,听见几个舅舅伯伯正在“哼唷哼唷”。我赶紧跑了过去,只见他们汗流浃背,一个劲的挥舞着手中的大木棒,在做啥呀?我不解。原来是外婆家在打糍粑。呀,这么多年了,我就知道好吃,却从未见过打糍粑的经过,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场景。我跑到他们跟前,轻轻地站在他们身旁,满眼好奇,想看个明白,外婆示意我坐;我很快取下围巾和手套,准备出手帮忙,却被拒绝:肚子饿了吧?先到厨房吃点东西,外婆笑眯眯的朝我笑了下,继续去忙她的一年丰收的盼头。

    我端来外婆给的开水喝了几口,只听见“咕咚咕咚”。一边听着叔叔伯伯们饶有兴趣的和我讲起打糍粑的事情。石臼(方言俗称:碓窝子),过去是舂米用的,厚重、结实,作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要出好糍粑,原料是关键,选用自家出产的上好糯米,倒在几个大的水岗里,用清水浸泡。浸泡的时间有定规,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要恰到好处。将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甑中,用一双特制长筷子将糯米扒拉平整,然后插几个“气孔”,盖上甑的盖子,把甑放到锅里,锅中上水,灶里添柴,点火开蒸。柴火有讲究,要文武结合,始用稻草燃料类的文火“热身”,继之以劈柴类的武火加力。武火威力大,慢慢就闻见了甑中糯米散发出的阵阵清香。将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用大木棒开始在石臼中用力“鼓捣”,边鼓捣边转着圈交换位置。打糍粑可是一个力气活,热起来脱掉棉衣只穿单衫呢,直到将熟糯米鼓捣成热糍粑,再也看不见米的踪迹。说话间,伯伯伸出胳膊,瞧,我的胳膊呀,年轻时候给练出来了呢,才有这般劲。原来还有这样多的学问呀?我听的入迷着,本还以为是极其简单的事情。为何不用机器加工啊?伯伯说,自己打的糍粑好吃有嚼头哩。

   糍粑打好了,舅舅用木棒将石臼里的糍粑搅成一团,放到簸箕里,用热毛巾将这团糍粑慢慢抚平,覆盖整个簸箕。让它凉干后,把糍粑分条切块,放在小缸小桶里,用清水浸起来。吃的时候,捞起来晾干,煎、煮、蒸、炸,都成!用优质纯正糯米打出来的糍粑品质佳,韧性好,好吃又好看。

   看他们干的热火朝天,我也手痒兮兮的,想试试........

    在外婆家已经是儿时快乐的时光,外婆是典型的朴实农村妇女形象,365天她忙里忙外的不辞辛劳,打理着这个家,从未听她说过累,她是个闲不住的典型的农村妇女,除了把家里打理好之外,最近几年,还和外公一起养了猪呀、鸡鸭,孩盖个小房养头小牛,把自己的晚年时光搞的很红火。我们每次回家,见到爸爸妈妈脸上的笑容,心里也舒坦。曾几次外婆腿扭伤,妈妈劝她别再这样干了,身体累坏的,但是,外婆却总是一脸的笑呵呵,想个孩子似的说道,再过两年那时候我想干,也估计没精力啦.......我听着外婆说的话,如今回想起来,似乎也懂得她这番话,所以,每次回家,我都会问母亲,什么时候去外婆家。

    眼前浮现的那盘糍粑,现在在街边小吃地方也有卖炸糍粑,但吃不出外婆家儿时的味道了呀!记忆中客人们你一筷,我一筷,笑声起伏。我咀嚼着嘴里的糍粑,甜在心里.........

    计算着今年已到十一月了,想象计划着放假早早去外婆家,看到外婆笑的合不拢嘴,仿佛是记忆中美味的糍粑!

11木易11(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