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岳池县的民俗

家乡区县: 岳池县

春节 岳池境内,历来重视农历春节。从冬至节开始,农村中部分农家要杀年猪,称为“洗冬至猪”。杀的年猪越肥越体面.,多请业余杀猪匠宰杀,酒饭款待,名曰“吃刨汤”。饭后割送两斤左右猪肉并用红纸封好酬谢屠夫。主家将宰杀洗净的年猪抬至堂屋神位前的板凳上,在猪背上戳三个小口,插上香祭招祖宗神砥后,开肠剖肚,割肉成块。同时,邀请族亲及友邻聚餐。留下小肠灌制香扬。肠馅有精肉肠、豆腐花生米肠、甜糯米肠、牛肉肠多种。其余内脏、肉脑好悬挂灶门上烟熏后储存,到时晾晒,或悬于屋梁以备过年待客与春节前后自食(内脏做“干盘子”下酒)3无条件杀猪者,冬、腊月问则到肉店买肉及内脏腑制。另外,各家还要陆续宰杀鸡、鸭、鹅、兔等,或肺制烟熏,或鲜吃。1950年后,冬至杀年猪之俗时断时续,1980年后逐年增多,除极少数户外,几乎农家每户都要宰杀年猪。 冬、腊月间,各家各户开始置办年货,赶制新衣、鞋、帽等。有儿歌云:“过大年、穿新衣,骑马马、牵兔灯。n“红萝51眯眯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要吃肉,老汉没有钱。”“老汉去赶场,老婆要红糖,儿子要鞭炮、女儿要衣裳”。家景不宽裕的当家人为此颇为作难,有欠债者,总要千方百计付清愤帐,以免过年债主登门讨债不吉利,故称为“过年关”。1950年后,仍有过年制备新衣、帽、鞋等俗,一般视家庭经济收入而定。自1980年以来,城乡人民多改为选买合身成品新衣、鞋、帽。穿着毛呢细料普遍。儿童过年多选购塑料或机械、电动汽车、火车、飞机、枪炮等玩具。 腊八节,起源于佛教的“佛粥”。相传腊月初八是释迎牟尼佛成道日,各大寺庙每年这天用米、豆等谷物和大枣、莲子等干果煮粥供佛并布施信众。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诸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以后传至民间成俗。今岳池境内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外,也多以糯米、红豆、红白萝卜;花生仁、青笋、莲米、故仁、大枣及少许腊猪肉丁等荤素食品八样煮粥,菜多饭少,除自食外还馈赠亲友。1980年后,民间仍盛行煮“腊八粥”。仅以菜为点缀,配料讲求可口,但邻里之间也有少量互馈品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腊月十六倒牙日后,城乡即有闹年鼓打响,大年初一起,随处可见游乡串户讨“系封”的闹年鼓队,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闹年鼓由鼓、大锣、大钱和马锣组成,鼓由一人背背后,由另一人紧跟敲打,脚盆鼓自背腹前自打,锣则以一铁弯弓插入打锣人背后背上的本制长盒内,铁弓一端挂锣下垂直至胸腹处,弓顶端(位于打锣者头顶)有诽红和粉红色续绸绣球,耀眼夺目。主锣者以红续扎腰使锣架稳而不晃,随心敲打。一支闹年鼓队一般需有七、八人能熟练地换打十多种曲牌才能外出献艺。曲牌有《万年欢》、《滴滴金》、《花点头》、《二巷子)和一些川剧锣鼓。以各街川剧玩友会为闹年鼓的主要成员,也有家庭、家族闹年鼓队,少则五六人,多则七八人至十人。1950年起,打闹年鼓者渐少。春节期间有的组成秧歌锣鼓队,由街道居委会或村民组织跳舞敲打游街串乡,1952年后,闹年鼓之俗消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此俗又有兴起。 腊月十六日是一年中各店铺业主为店员徒弟最后—J次加餐,即最后一次打“牙祭”,俗称“倒牙”。是日,主家备刀头(熟猪肉一方块)、香、烛、酒、莱,中午敬枢行业神后,铺主与店员徒弟共进午餐,酒菜比平时打“牙祭”丰盛,以示主家宽厚。店铺亦从此日催讨欠帐,并在店铺门前贴上“年关在述,请来了帐。”私塾即日起散学,雇工停工,主家付清雇工工资。售年画、门画、门笺,写春联、家神的红货摊子纷纷上市。“倒牙”日后典当业商户开始在门前设摊拍卖推销“死当”衣物。各成衣业户逢场日将各旧衣鞋帽摆在街头,一人站在木凳上,手执衣物,依据衣物的类别、颜色、价格、质量信口而出一些顺口的戏谚唱法。1952年,私塾停办、农村无雇工;1955年,店铺不再有学徒,故倒牙、散学、雇工停工、店铺宴请店员徒工等俗随之消失。1959年至1%1年间,经济困难,已消失旧俗仍不复存在。1962年,有的习俗如贴春联等在一些地方与部分农户中逐渐恢复。改革开放以来,售门画(神)、年画、印制春联和写春联摊、点日益增多。 贴春联之习起源甚早,据传始于唐或稍晚于唐,原型是用于驱邪避灾的桃符。据宋人张唐英《蜀祷机》载:五代后蜀孟胡于某年除夕日令学土辛寅逊题桃符于寝宫门。胡嫌辛寅逊的词语不佳,遂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传这即是四川有记载的最早一副春联。民国时期,岳池辖区,民间凡传统节日及婚、丧、寿红白大事都要贴对联,尤以春节最盛。有的农户还在猪牛圈栏前贴对联,内容多以喜庆迎春祈福为主。五、七言居多,六言八字少见。长联则多见于机关、寺庙、名胜、楼台、亭阁。民间大门常用春联为:“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更新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梯为先”,商家多写:“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药店写“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虫。”,厨房门贴:“有柴有米足矣,无是无非快哉”;猪牛圈门贴:“猪肥牛壮六畜旺,粮丰林茂五业兴”。春联除孝家贴绿色或白色纸外,全是鲜红银珠或蜡光纸用墨或金粉(铜末)书写。至除夕日(农历腊月甘九或三十日),干门万户焕然一新。此俗1958年“大跃进”时曾一度中断,其后逐渐恢复。改革开放后又日益盛行。 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工商界店铺开始为回家过年的管帐先生、工人、学徒设宴团年。燃放鞭炮敬神后,主家为学徒发过年钱,宽厚者赠与衣帽鞋袜,送脑腊食品让其回家孝敬父母并约定来年对雇用人员的辞留。家庭团年时间多依祖籍习俗从二十四日起陆续进行,团年时忌外人“岔年”(外姓人来家),故多在天亮或天黑后举行。也有中午团年的,但也有人家自民国以来便不遵从祖传时间团年的。团年日有猪头、猪尾,象征一年有头有尾,要有色有猪腰,谐音为“有余有剩”。团年先由家中男子于家神前陈雄鸡、刀头、酒看祭品,燃香点烛,敲留,全家长幼按序跪拜,同时放鞭炮。然后全家团坐聚餐,嫁出的女子和异姓者均不能人座,如有特殊原因,则在家另摆酒菜于他屋进食,有分居的父母则事前约请依序入座就餐。解放后,团年忌外人的习俗改变,现多邀亲朋好友一起团年。 农历每年最后一天,城乡场镇都兴赶半天场,称“赶火把场”或“跑路场”,民间有“赶了火把场,来年才硬梆(健康)”之说。故男女老少不论有无买卖均喜到附近的场镇走一趟,来去匆忙。如有的办事也于茶馆略坐片刻即窝;路遇熟人则问::年货办齐了!”答以“大家都办齐了!”或“彼此,彼此!”当家者即使年货早已办齐也要买点东西,多不空手回家。至中午过后,店铺陆续关门,各自回家张贴春联门画,再打扫地面清洁,将水缸储满水(因天黑封水井,次日忌担水、扫地)。 大年夜是“一夜连双岁,子时分二年”之时,远行儿子均要赶回与父母团聚,驾信佛教者要以香、果供天神。民间多以“守岁”辞旧迎新,晚饭前祭祖。富贵人家门前悬挂纱制滚子灯笼或红续宫灯。清宣统初年有举人以上功名者则将锯有官衔、功名的红漆金字(黑字)火牌排列门首以示豪贵。县城各主要街口以及部分乡、镇、庙宇点玉皇灯,高约8至10米,灯架由若干木条用绳连结挂好似菱行灯塔。灯数有9、36199盏不等,以收捐多少而定。用竹筋线扎成正六棱柱,红纸核糊,内置土陶菜油窝子,燃灯芯,有点至正月十五日,也有点33天以祈保一方平安的。晚饭后小孩向长辈们叩拜辞岁,长辈发“压岁钱”。如小孩犯难容之过要受责打,俗称“封印”。此夜严禁家人之间争吵以兆来年事事如意。 解放后仅部分家庭仍沿旧习。19印年后,守岁之家渐多,大多以收看电视节目,打麻将、纸牌守岁候年,至午夜零时目p燃放鞭炮迎年。给压岁钱多较旧时丰厚。 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为春节,“大年初一”尤较他日受重视,有“初一吉利管一年“的说法。这天零时即放鞭炮、迎新岁,男子携香、烛等祭品开财门,按历书指示方向(年属于支的单数为阳年,双数为阴年),阳年东西利,明年南北通出行;出行前须离住处百步之外焚香叩头迎接喜神。如能寻得一块金属物,即认为今年大吉大利。早餐、吃汤圆称“圆宝”,吃挂面称“长命百岁”。早餐由男子操办,女人不能早起和下厨房作事。同时忌吃饭,因“饭”与“犯”同音不吉,吃饭苍蝇多。初一停工,商店不开门营业。大人带未成年男女到近处同族或长辈家拜年,不带礼物,长辈用糖食、花生、水果等招标拜后即离去。男女寇幼穿新衣,妇女搽服脂,涂口红,互相邀约出门去县城或寺庙玩耍、尽兴始归,有的在路边捡一些柴禾回家八U做“空手出门,抱柴(财)归家”。熟人相见时招呼问“你年过得闹热2”答以“年在你们那里”。有的长者见面,Ng互相拱手抱拳祝新年纳福:“拜年!拜年!”新婚夫妇从初二理,选双日给岳丈家及夫家、妻家的近亲拜年。正月初五日称“破五”,有的作坊商店正式营业;农民敬地脉龙神后开始干活,称“破七”。各地耍龙灯,舞狮和打闹年鼓、送财神(初一开始)的走村串户庆贺新年;主家多偿给礼金。从初一到十五日,城乡茶馆,同乡会馆分别有川剧,木偶、围鼓、评书、金钱板等民间文艺演出。l鲍0年始,政府规定正月初一至初三日为春节,届时统一放假,随着社会变革,上述习俗多数逐渐消失,惟亲友问相互拜年、玩彩灯、放鞭炮、吃汤圆等沿习至今。改革开放后,送财神.,请春酒之俗又出现,春节前,党政机关、学校及有关单位先后进行春节团拜活动,慰问武警战士、公安干警、烈军属、荣誉军人、离退休老人及“五保”老人等活动巳相沿成习。

violin(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