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旗文化设施和文化发展

家乡区县: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

建队初期,在条件艰苦、经费不足、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凭借着如火的激情,坐着勒勒车,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把精彩的文艺节目和党的方针政策、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每个猎民
家里。当时全旗各乡村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十分困难,乌兰牧骑下乡演出没有剧场,交通
不便,住宿条件差,猎民乡村大部分居住在方圆几百里的深山密林中,他们翻山越岭到猎民
村和林场为工人铁道兵团演出。在下乡的路上经常遭到暴风雨和大雪的袭击。每年元旦、春
节期间,为了活跃和丰富猎民的节日文化生活,队员们带着演出用品和医疗卫生箱、图书箱
、幻灯等服务用具,每天在零下42度的冰天雪地步行一百多里路程。每到一个猎村,与猎民
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到各家各户演出,而每次下乡演出的首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创编、
排练、演出。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在长期下乡演出和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生活,向猎民学
习鄂伦春语,鄂伦春民族舞蹈,请鄂伦春老人讲民间故事,了解和掌握鄂伦春民族的风土人
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鄂伦春民族文化艺术资料。文革前创编和演出的主要有:整理民歌
1.《我站在高高的兴安岭上》;2.《什么地方最愉快》;3.《为什么不爱我》;4.《酒歌》
。创作歌曲:1.欢乐的鄂伦春;2.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3.鄂伦春姑娘;4.捕鹿队员之歌
;5.表演唱《鄂伦春之歌》。歌剧:1.《鄂伦春之歌》;2.《兴安岭战歌》;3.《带枪的新
娘》;4.《养鹿人》;5.《鄂伦春人》。
在文革期间,年轻的乌兰牧骑同全国各地一样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把鄂伦春旗“乌
兰牧骑”改为“文化工作队”,以唱八个“样板戏”为主,宣传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歌
颂文化大革命胜利成果,歌颂和宣传文革中不断出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无人过问怎样继承和
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更好地为广大猎民和农牧民服务,使乌兰牧骑基本上脱离了服务方向,
处于瘫痪状态。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到以后,鄂伦春自治旗重新回归内蒙古自治区
,鄂伦春旗乌兰牧骑恢复了名称,各项工作逐步恢复。

沿途的风景(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