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城(今三亚市崖城镇)古称崖州,距三亚市区42公里,是中国最南端的古城。古崖州城从南北朝起设置,在宋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坚固城池。崖州古城世称“诗礼之乡,文化重镇”。据史载,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使之成为海南岛规模较大的一座坚固的城池。现已修复了城门部分。自宋朝起,各个朝代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被流放到这里,如宋朝丞相赵鼎,胡铨,元朝的王士熙,明朝的王卓,赵歉等,故崖城又有“幽人处士家”的称号。唐代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著名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正值东北风风期,乘坐的船飘到崖城附近,停泊在宁远河口,并在崖城帮助修整了大云寺,留下一批佛教经典。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居住在崖城水南村近40年之久,向当地黎族人民传播纺织技术。历代的文人墨客,圣贤学者,达官名流的流配谪居,广东、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的商贾留居落籍,对崖州城的兴盛,具有重要的影响。到了明代时,崖州已具有“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 如今的崖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名胜古迹繁多而成为海南旅游胜地。崖城镇是海南岛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在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崖城一直是琼岛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早在秦朝,崖城就已纳入了中央集权政府的治理版图,属于象郡的外境,隋朝时成为郡治——临振郡,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改名崖州。崖城镇历史悠久,人文璀璨。近两千年来,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名人足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崖城镇是古代中国最边远州、郡、军、县的治所,在历史上一直是海南岛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军事重镇。虞唐、三代为“百越之地”,秦代是象郡的外境。汉代海南纳入中国版图后,崖城是汉代的临振县县治、隋代的临振郡郡治、唐代的振州州治、宋元明清诸代的崖州州治、吉阳军治及宁远县治、吉阳县治。民国时期的崖县府设在崖城。1950年崖县解放,崖县人民政府在崖城设立;1954年,崖县府才迁往三亚镇。
崖城镇是海南岛内最早有人类聚居并开发的地区之一。旧石器晚时代,人类的一支重要系脉已经在崖城境内从事生产经济活动。
崖城是我国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的发祥地。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崖城就种植棉花,使用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纺纱布;崖城的棉纺织品,成为汉代以来历代封建朝廷的贡品。崖城的植棉技术、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传入中原地区后,推动了我国纺织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海南四大河流之一的宁远河流经崖城境内,其出海口的大蛋港,是中国古代最南端的天然良港,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出发、补给的重要港口之一,在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崖城是历代封建朝廷贬谪、流放“罪犯”之地。先后贬逐到这里的朝廷官员有40多人,仅皇子、宰相和内阁大臣就多达14人。著名的有唐高祖第十九子李灵夔、唐相韦执谊、李德裕、宋相卢多逊、赵鼎、丁谓和名臣胡铨、元代参政王仕熙等。贬逐官员之多,官阶之高,名气之重,这种历史现象在全国十分罕见。
崖城镇在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人物与封建王朝和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国历史息息相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的重要历史人物中,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人物有2人。唐代高僧鉴真六渡日本传教,第5次遇飓风漂流到崖城,滞留一年半期间,为崖州官员授戒,重修大云寺,传播中原文化。第六次成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宋末元初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在崖城生活近40年,晚年前往上海,传播崖州的植棉技术和棉纺织技术,改革当地落后的纺织工具,从而推动了上海乃至全国的纺织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世界以巨大深远的影响。
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人物有10多位。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百越族杰出的政治领袖,为祖国疆土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重大贡献。隋文帝册封她为谯国夫人,赐临振县(崖城)为她的封地。贬官谪臣中,唐代的韩瑗、李德裕、宋代的卢多逊、赵鼎、胡铨、元代的王仕熙等,都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名相重臣。其中的赵鼎、胡铨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钟芳是明代有全国性影响的海南名贤,他是崖城水南村人,进士,官至兵部、户部侍郎。他著作丰富,学术成就大,在明、清学术界被尊为“岭海巨儒”。
朝廷命官中也有许多对推动崖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名宦。如南宋吉阳军(崖州)知军周康、毛奎先后草创和开发南山大小洞天风景区,成为三亚乃至海南旅游事业的奠基型人物。崖城本土也不乏精英人物,如组织崖州义民抗清复明、为南明王护驾有功的总兵王火晃;清代海南唯一参加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和公车上书的维新骨干林缵统等。
崖城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震撼封建朝朝廷、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明嘉靖28年(1550年)发生的崖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黎族农民起义,朝廷调集数省官兵十余万抵崖镇压,大肆烧杀抢掠,屠杀起义群众5380人。又如清初声势浩大的反清斗争。清顺治4年(1648年)清军攻下崖州,明崖州千户洪廷栋、队兵彭信古、明桂王总兵陈武夫妇高举抗清义旗,组织崖州等地汉族义民,与明晋王李定国呼应,在崖州、儋州等地抗击清军,历时12年之久,直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局势才平定下来。
古崖城文化教育昌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崖城有儒学、学宫、书院、社学、义学、学堂等各类学校,通过科考中进4人,中举30人,212人纳贡,181人入监,其中有许多人在朝廷和各府、州、县为官。
崖城水南村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是古崖州文化的发祥地,有“海南第一文化古村”的美誉。是我国古代著名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学艺的地方。而且,自唐代起,不少朝臣名仕曾流放于此,包括唐朝宰相裴度、李德裕,宋朝名臣卢多逊、胡铨、赵鼎等。因而又有“幽人处士家”之称。
卢多逊曾赋诗赞美水南村:“琼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忝年登有酒樽。园科仗藜来住熟,却疑身世在桃源。”胡铨居住十年。
崖城镇保平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海南革命老区和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在历史上一直是海南南部的交通、商贸和军事重镇,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天涯驿站,村域名胜古迹较多,文化名人辈出,历史上共出进士、举人、贡生50多人。现有明清古民居建筑50户80多间连成一片,是海南目前保持最完整、最大的古民居,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的主要发源地。
宗教文化在古崖城也十分兴盛。佛教在唐代传入崖城,大云寺等各类佛堂遍布州城内外;道教在宋代传入,崖城的宫观寺庙等道教建筑和官民的道教活动,形成了浓厚的道教文化气象;儒家文化在宋代随着儒学、学宫(孔庙)的修建而兴旺繁荣;宋元年间从占城漂泊入崖的回民也带来了伊斯兰文化。这些宗教文化,在今天得到传承和弘扬。
在中原文化的浸润下,崖城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姿。几百年传唱不衰的“崖州民哥”和起源于崖城郎典村的黎族“打柴舞”,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传承的黎族民歌、苗族民歌、迈歌、军歌、苗族龙舞、纺织技术、竹编、藤编、金银首饰工艺、铁具打铸技艺、剪纸、木刻、石雕、布艺、烹饪小吃以及妆军(迎神赛会)、迎神张灯等,都是崖城镇传统文化的奇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