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建湖

家乡区县: 盐城市建湖县

      建湖位于江苏省苏北地区,里下河腹部,地理位置北纬33°16′~33°41′,东经119°33′~120°05′。全县总面积1160平方千米,历为阜宁辖地,由阜宁析出,其中,陆地面积906平方千米,占78.1%,水域面积254平方千米,占21.9%,暂属盐阜地区。“建湖”之名由县境内建阳、湖垛(今近湖)两镇的首字合称而成,地处黄海之滨,背倚苏北平原,素有“水乡明珠”之称。

      建湖县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江苏省盐城市中西部,北纬33°16′~33°41′,东经119°33′~120°05′。全县总面积1160平方千米,陆地面积906平方千米,占78.1%,水域面积254平方千米,占21.9%。全县地处扬子淮地台苏北断拗带。以串场河为界,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属海滨平原,西部属江淮平原。县境东西宽48.7千米,南北长43.7千米,略呈头朝西南、尾向东北的鳜鱼形。东以廖家沟(北段)、黄沙堆、堆塘河与射阳县分界。南以潭洋河(西段)、南草堰河、皮汊河(西段)、南沿河(西段)与亭湖区、盐都区接邻。西南面以大凹子塘与扬州市宝应县分界;西至射阳湖心与宝应、淮安市楚州、阜宁三县(区)苇荡毗连。西北以戛粮河,北以马泥沟及渔深河与阜宁县分界。县城近湖镇位于县境中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27′、东经119°49′。东北至廖家沟下游河口32.5千米(直线距离,下同),至黄沙堆30千米。东至大洋河南口姜家大滩27.5千米,至大团口22千米。东南至东洪桥19千米,至新河庙渡口大桥14千米。南至夏家舍15千米。西南至大黄土沟20千米,至华家庄15千米。西北至三岔口10.5千米,至西舍21千米。北至潘渡14.5千米。距盐城市区35千米,距省会南京185千米。

      建湖历史悠久。县域原是古淮夷的一部分,春秋初属吴国,吴亡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初为东海郡属地,秦末为东阳郡属地,汉初为射阳县东境,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射阳、盐渎分治,境内大部分为盐渎县辖地,东晋义熙七年(411),射阳县废置,盐渎县改盐城县,县境东部仍属盐城县,西部划属新立左乡县,隋大业九年(613)县境分属新安、安乐、射阳三县,唐武德八年(625)复立盐城县,县境全为盐城县地,清雍正九年(1731)县境东北部属阜宁县。1941年9月,盐城县划县分治,成立建阳县,1951年改称建湖县。建县后,先后隶属盐阜行政公署、盐阜分区、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苏北行署盐城行政区、江苏省盐城专区、江苏省盐城地区,1983年为盐城市属县之一。

淮剧是江苏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建湖是淮剧的故乡。

      淮剧与建湖人民相生相伴,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它植根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淮剧――这朵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在建湖80万人民的精心培育下,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建湖淮剧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建湖旧属盐城县西乡,明清以来属淮安府,民主革命后期由盐城划出立县。

     盐淮地区戏曲活动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巫风极盛,僮子者甚众,其时即有多种“香火会”,如“船头会”、“青苗会”、“太平会”等,击鼓串铃,载歌载舞,以为驱邪纳吉、酬神祭鬼。为娱会众,于会后渐有僮子妆扮人物演唱巫书、神书和劝世文中的故事之类节目,登上酬神了愿草台,谓之“香火戏”(又称僮子戏)。建湖上冈石桥头《吕氏家谱》就有嘉庆元年(1796年)吕氏九世世凰公上演香火戏的记载,这是淮剧追根溯源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例证。

      自古以来,盐淮地区的盐工、船工、农民、渔民在劳动过程中,习惯随口唱田歌、秧歌、牛歌、号子,以吐积气,以鼓劲力,经长期传唱衍化,形成若干民间小唱。嘉庆前后起,盐淮逃荒者多以云板击拍,沿门清唱民间小唱行乞,谓之“门叹词”。建湖冈西人李玉花等人受徽班影响对门叹词艺术在内容、形式、曲调上不断改革创新。约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诞生了一个以门叹词艺术为主体的戏曲剧种――“盐淮小戏”,又称“三可子”。

      盐淮小戏诞生之日,正是徽班在本地区昌盛之时。盐淮小戏以演唱一家一户心愿戏为主,其乡音土调博得下层社会喝采,徽班则以演唱一庄或数庄的会戏为主,其精湛技艺赢得上层社会陶醉,约于同治三年(1864年)起会主为兼顾各阶层情趣,时邀二剧同台演出,谓之“徽夹可”。约于光绪中期,大批徽班红伶先后加入“三可子”行列,如建湖吕维翔、骆步兴、骆步蟾、何孔标、时炳南、晏醉春等。“三可子”吸收徽班艺术不断壮大,班社渐多、行当渐全,盔头衣箱逐步齐全,并逐渐以锣鼓伴奏。并配有武戏演出,建湖吕世凰的“飞叉”技艺颇享盛誉。曲调亦有所改进和创新,剧目增加,在吸收徽班剧目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本剧种的“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等基本剧目。辛亥革命前后,“三可子”班社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从舞台走进戏馆,继则从发源地渡江南下,结束“徽夹可”阶段。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建湖的何孔标、骆步兴、骆宏彦、时炳南、倪福康、李玉花、嵇佳芝、华良玉、沈月红、吕祝山等人均赴江南的上海、南京、苏锡常及杭嘉湖等地。其时又有大批京剧艺人加入“三可子”戏班。皮簧戏(京剧)与“三可子”同台演出,形成了继“徽夹可”之后又一演出新格局――“皮夹可”,后又称“京夹淮”。在沪期间“三可子”也称江北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演出加入了弦乐伴奏,产生了新的曲调――拉调,并以此为基础创唱了诸多新腔。根据江苏戏曲志记载建湖人何叫天的“连环叠句”,李玉花的“六字句”,梁广友发展了的“下河调”,何叫天、筱文艳创唱的“自由调”,叶素娟(唐雪芳,现在建湖淮剧团已退休)创造了一字多腔的“大悲调”,都为淮剧的传统曲调,至今传唱不衰。建湖男旦梁广友被誉为江北戏“四大名旦”之一,生行中的时炳南被尊称为江北戏“三大教主”之一。

      在苏南江淮戏大发展的同时,苏北盐淮地区的三可子班社则被日、伪洗劫一空。1940年后新四军、八路军在盐淮地区建立起抗日民主根据地,大兴群众文艺,“三可子”艺人重组班社,创演大批现代戏,宣传抗日,“三可子”易名“淮戏”。1943年后,各乡镇纷纷成立业余剧团,其时建湖三区的小学教师顾鲁竹是比较出色的编剧,二区成立了教工剧团,文教区员王荫、周炽炎等参加演出。1945年7月,建湖高作区西北乡举行以淮剧为主的文艺会演,有十三个乡镇剧团,二百六十多人参加,历时三天,盛况空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的大喜日子里,历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艰苦创业近半个世纪的“三可子”(江淮戏、淮戏)终于取得了正名――“淮剧”。1952年10月6日上海人民淮剧团出席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淮剧”其名被正式载入国家级文件档案。

     1953年起,国家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戏曲工作的指示》,各地淮戏班社就地登记,进行了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工作,1954的7月,建湖县淮剧团成立。

     1961年春,盐城专区成立了“淮剧艺术研究考定委员会”,对淮剧传统艺术作全面地挖掘、研究与考定。尤其是对于淮剧的舞台道白唱腔的标准用语问题作了明确的考定。盐淮地区各地方言差异很大,素有“南亻冒 ”、“北侉”、“水腔”、“旱调”之别,唯建湖一地语音纯正,四声分明,尖、团字清晰,具有相对稳定性,相传有“中州韵”之称。考定委员会汇集淮阴、扬州、上海等所有淮剧界的专家、艺人的意见,遂确定建湖县城5公里方圆内的方言为淮剧音韵考定语,这是淮剧剧种的核心标志。

      1954年7月,建湖县淮剧团由吴济良为主的“新艺淮剧团”和以陈如香为主的“胜利淮剧团”合并而成,当时有演职工七十五人,先后建立党、团、工会组织,健全了制度。前后开办了三期培训班,培养出一批较有才华的艺术骨干,编导演各行当齐全。至“文革”前,先后创作、改编上演了较有影响的大型古装戏近10台、大型现代戏二十余台。涌现了周桂珍(“小蝴蝶”)、石麟童、刘开成等一批著名演员,剧团享誉大江南北。“文革”中无法演出,1968年秋,剧团撤销。

      1974年10月,建湖县淮剧团得以恢复。除原淮剧团一批著名演员外,还吸收了社会上的优秀文艺骨干,剧团朝气蓬勃,实力雄厚,创作上演了《卖蟹》、《翻眼无情》、《盘龙山》、《公公做媒》、《水乡二柳》、《贾干事下乡》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现代淮剧,在历届省、市专业剧团文艺调演中均获得最高奖项。涌现了戴建民、秦玉莲、刘素华、王锦宜等被淮剧界观众誉为“一生三旦”的知名演员。剧团广受观众爱戴,演期应接不暇,为了满足观众需要,1972年曾出现过一天上演六场戏的创史记录。

      九十年代初,由于各种原因,戏剧上座率下降,剧团举步维艰,时演时停,直至完全停演。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995年3月重新启动,全团演职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艰苦奋斗,创作上演了《冲天鸟》、《烽火同心》、《大明贤后》、《陆秀夫》、《剃头匠与理发师》、《浪淘沙》等一系列大型淮剧,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尽管目前剧团存在不少困难,经费不足,演出设备更新缓慢,新剧目投资无门,但还是群策群力,千方百计拓展演出市场,剧团采取了“以淮剧为主,兼以多种演出形式”的举措,并充分发挥经纪人作用,除在本县演出外,还远赴上海、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交流演出。近几年,每年演出300场以上,演出场次居省内专业剧团之首。

猫妖(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