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的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现辖6区4县级市1县,全市总面积6405.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201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至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821.8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43.4万。居民以汉族河南人为主,母语为中原官话的郑州方言。
历史沿革
远古至西周
距今约10500年至8600年的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出土遗物揭示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居民从以狩猎为生过渡到以种植粮食与狩猎并重的历史。在新郑市裴李岗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当时的人民已开始饲养家畜并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活动,原始农业生产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是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位于郑州市区内的大河村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中许多保存完好的房基,以其独特的“木骨整塑”的建筑工序和施工方法,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
从五帝到前商,郑州因是五帝、夏、商三朝的腹地而成为中华文明轴心区。约5000年前,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37岁时定都于新郑,他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郑州郊区西山古城遗址因在时间上恰好与黄帝所处的时代相吻合,被有关专家认为是黄帝的都城。西山古城遗址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开启了中国古代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其建筑方法和形制结构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代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封阳城王城岗,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动中心。商部落从君主契开始至商汤共迁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名义攻占夏朝国都封丘,灭掉夏桀,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建都今郑州市区一带,史称西亳。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呈长方形,外城城垣呈圆形围绕着内城。其“外圆内方”的城郭布局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的规模超过中东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和亚述城,以及印度恒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
公元前1046年,姬发灭商殷建立西周,定都于镐京,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郑州,称管国。除管国外,周王在郑州的封国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和密国等。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后,郑武公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留洛阳执政。不久因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有功,受赏虎牢之地。郑武公将郑国国都建在荥阳,成为郑国第二代国君。郑国随后吞并了郐国、东虢国和胡国,前765年,郑武公迁都至原郐国所在地,为区别陕西华县的郑国,而将河南的郑国定名新郑。
春秋至南北朝1
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勃起,群雄争霸,天下纷乱的局面,郑国为了生存,与其他诸侯国之间时而合作,时而对抗,纵横捭阖,相互兼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战国。子产当政时期的郑国,外御强邻,内修法度,推行田制改革,安内攘外,使郑国由贫弱转为富强。子产死后,子太叔接任为政一职,但因郑国君主宽严皆误,致使国内匪盗严重。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迁都新郑。公元前355年,秦国商鞅变法之时,韩国在诸侯国中已处于弱势,但即位后的韩昭侯不拘一格,任用郑国亡国之臣申不害为相,使韩国国治兵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到了战国后期,韩国逐渐衰败,前230年,秦军生擒韩国国王,灭韩国。至此,新郑先后做为郑国和韩国的国都达500年之久。
秦军攻入韩国后,在其地域上设置具有军事性质的三川郡,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国后,在全国置36郡,三川郡正式成为行政单位,郡治先在洛阳后迁至荥阳。郑州大部分属于三川郡,新郑属于颖川郡。秦末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前208年,吴广率部围攻荥阳时被部下杀害,陈胜率军直逼咸阳,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地位。 前206年,刘邦屯兵荥阳,郑州的京、索二水之间是刘邦和项羽进行的楚汉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双方连番争战,相持数月最后不得不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秦汉时期,今郑州地域以荥阳为中心,因处交通和运河要道,经济日趋繁荣。
西汉时期,依托大隗山、役山(今敏山)和少室山一带丰富的矿藏资源,巩义和荥阳成为国内重要的冶铁基地,荥阳在汉代设有铁官,从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发掘出的大型炼钢高炉炉基和球墨铸铁遗物,反映了汉代已达到最高的黑金属冶铸技术水平。东汉后期,各地豪强各据一方,黄巾起义后,又出现军阀混战,曹操占据中原。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中牟东北的官渡打败袁绍,此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晋朝从晋惠帝登位开始直至十六国后赵政权建立为止,约三十年间包括郑州在内的中原一带了无宁日,农业萧条,饥荒频仍。北魏,古印度人达摩云游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此后,达摩被人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的禅宗祖庭地位也由此确立。
隋代至清代
隋朝,隋文帝“悉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开皇三年(583年),改荥州为郑州,此乃郑州得名之始。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和通济渠后,郑州一度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大将宇文化及杀隋炀帝,隋亡,杨侗趁机在洛阳称帝。开明元年(619年),太尉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这是中国历史的第三个郑国。开明三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率三千铁骑与拥有十万大军的窦建德发生虎牢之战,窦建德战败,盘踞洛阳的王世充随即投降。
唐代,调露二年(680年),唐高宗李治携武则天游嵩山。唐大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武则天赴少室山行封禅礼,因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而改嵩阳县为登封。自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的生产遭到破坏,中原地区千里萧条。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被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自北宋开始,讲学之风盛行,国内各地多选山林名声之地建立书院,位于登封峻极峰下的嵩阳书院是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金代和元代时期,郑州的土地大量荒芜,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唯有天文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由郭守敬和王恂主持在全国设立了27个天文观测台,登封的观测台则是全国观测中心。
明朝建立后,为改变中原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状况,先后从浙江和山西等地迁民至河南,当时,荥阳和中牟等县都有不少移民落户。明末各地起义不断,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的义军攻占汜水、荥阳等县,进军广武山。为了突破明朝军队的围剿,13家义军72营共计20余万人,在荥阳聚会,商讨作战方略,史称“荥阳大会”。明末清初,约40年的战乱,黄河堤防失修,有的地段常年决口,漕运影响甚重,康熙元年(1662年)6月,黄河泛滥,中牟城西、南、北三关均被水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修筑高4丈,宽10丈的黄河堤。清末,随着平汉和陇海两条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成为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一个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工业品输入的小商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