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遗石是夹在大石缝中的一块奇石,它上不靠天,下不着地,俗说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来的石头。
从明代开始,我国进入了长篇小说的鼎盛时期,许多作家都喜欢在石头上做文章,首创者吴承恩就是按照这里石头的尺寸和形象来描述孙悟空出世的。娲遗石上方有半边石卵,据说另一半在孙悟空出世时被崩到山下去了。石卵一侧有一个形似猴头的巨石,温情地吻着娲遗石,那便是孙猴子成仙后脱下的凡胎。娲遗石下方的池子叫“阿耨达池”,阿耨达是梵语的译音,意为众水之源。传说过去仙女常来洗澡,孙猴子出世后在里面撒了泡猴尿,弄脏了池子,从此仙女们就不再来了。
《西游记》里写道:“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两丈四尺围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娲遗石顶上的那块大石,连尺寸都和书中描写的相差无几,而娲遗石又正像是那块大石从底下生出的一个椭圆形石卵。再下来,那就是吴承恩应用他那充分的想象加以神话描写:说是这个石蛋蛋生出来以后,由于日月的照射,风雨的养育,忽一日炸裂,炸出了一个石猴。这石猴有鼻有眼睛、有腿有胳膊,他闯了一趟水帘洞,赢得了满山猴子的信任,当上了花果山的猴王;出去求仙学道,师父给他取名孙悟空;闹了一趟天宫,混了个弼马温的官衔,又自称“齐天大圣”…… 就在娲遗石的左上方,有一块半圆形的奇石,表面很光滑,边缘破碎不堪,恰如一个破碎了的蛋壳,莫非这就是石卵炸开时剩下来的另一半的蛋壳。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猴头的原型,也许就是这些猴头给了吴承恩很多的启发。例如娲遗石的尖顶上,像一个小猴头,仰面朝天躺在那里,它突出的额头,尖嘴瘦腮,惟妙惟肖;在小猴的上方那一块大石,又好像一个老猴的面孔,噘着嘴巴,似乎在亲吻着面前熟睡的小猴;在半边“蛋壳”的边缘处,也有一个猴头侧面像,栩栩如生。您若再仔细寻找,“阿耨达池”四个字的旁边,孙悟空还留下了他的自画像供后人瞻仰呢!难怪1982年前来参加全国首届《西游记》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们大都感叹道:“这里才是吴承恩笔下正宗的花果山!” 她用来补天治水所炼造的“五色石”,成为救治人类的、为人们所崇拜的神石,即便是没有被女娲派上用场的遗下的石头“娲遗石”也蒙上了一层圣力无边的神奇光华。不仅吴承恩在书中利用了它,后来的曹雪芹也在《红楼梦》中极大地加以发挥。吴承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造?这还和他频遭水患的经历有关。明代中叶,淮水连年暴发,溺死民众无数。吴承恩的心目中,多么渴盼有一位能驾驭洪水的神灵镇住黄淮,使它平安地流入大海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