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佛曲
五寨佛曲,产生于盛唐。由于唐代兴佛重道,佛事活动较多,寺庙殿堂在咏经歌佛的基础上逐步产生了寺庙音乐;民间为高贵之人超度亡灵,寺庙举行佛事活动都要吹奏,从而产生了佛曲。五寨佛曲别具一格,它既有华丽的音韵,又有欢快的节奏,在全省有很高的声誉。相传在清代到民国初年偏关十年一次的万人大会上,五寨佛曲演奏技压群芳,多次夺冠。 五寨佛曲不但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原我局文化馆中级馆员马振山整理的《五寨佛曲》等70首,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由《山西日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专稿发表,《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和香港《文汇报》均转载过这一消息,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五寨道情
五寨道情,始传于唐代,它的前身是说唱道情。盛唐尊佛重道,故而在本地也兴起、产生了道歌道曲的形式。到了南宋,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说唱艺术,也称坐腔道情。伴奏乐器主要为渔鼓简板。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情艺术也不断成熟:乐器上增加了横笛、管子、板胡、三弦、四胡等;唱腔上大量吸收民间艺术以及中路梆子等剧种的曲牌、调式。道情音乐艺术丰富,在唱法上善于抒发感情,尤以悲调出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很深的文化内涵。五寨县经过挖掘整理,于1995年代表忻州参加全省曲艺调演获二等奖;2002年参加全市反腐倡廉文艺调演获一等奖;2003年代表五寨县税务系统参加全市文艺调演获一等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