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大木偶

家乡区县: 南充市顺庆区

川北大木偶      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川北大木偶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汉,兴于唐,到宋时就相当盛行了。南充地区的木偶戏有川北大木偶与京木偶,二者都是杖头木偶,此外还有指戏木偶,即被单戏。京木偶较小,川北大木偶较大,京木偶与流行于其它地区的京木偶相同,而川北大木偶则风格别具,颇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比京木偶大出三倍以上酷似真人,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阴阳班)演出时,神貌无异。      据口碑,川北大木偶已有300余年历史。清初湖广人青发荣。青发旺在湖广填四川移民时,将大木偶艺术带到了川北仪陇县,后来青氏又将此技艺传给了杨三合。1914年仪陇县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了杨三合后代的木偶,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创建了“福祥班”,或称“李家班”。此后,大木偶艺术在川北地区活动频繁,妇孺皆知,人称“川北大木偶”。      新中国成立后,分别成立了仪陇县木偶剧团(大木偶)、南充市木偶剧团(京木偶)。两个剧团均参加过50年代的木偶戏会演,演出各有千秋,获得大会好评。南充市木偶剧团已有“文化大革命”中撤销,仪陇县木偶剧团于1985年更名为南充地区木偶剧团,1987年迁南充市。      木偶艺术,特别是大木偶,近年来有长足的地步。川北大木偶的人物造型以写实为主,眼、眉、口、头、耳、鼻、手、腰以及关节均可以活动,表演时能取物握物,穿衣解衣,戴帽脱帽,穿靴脱靴,吹火点蜡,拂袖掸尘,变脸下腰,神乎其技,与人无二。同时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等亦无异于生人。      川北大木偶具有强烈的国际国内影响。1953年,川北大木偶赴京演出,邓小平赠送了奖品,以资鼓励。1975年再度赴京,又一次受到高度评价。1987年康克清还亲自为“川北大木偶”题词。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洲文化》、香港《大公报》刊登川北大木偶剧照,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评价和颂扬了世界稀有的川北大木偶艺术。苏联戏剧家、著名木偶大师奥布拉兹佐夫在50年代就发表了评论文章,赞川北大木偶艺术是“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    1987年8月,南充木偶剧团赴苏联、芬兰访问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他们称誉“大木偶艺术是世界独特的十分令人珍爱的木偶艺术”,“在表演手法丰富细腻方面,欧洲木偶艺术还比不上中国。”1988年12月,川北木偶赴新加坡演出,观众反映强烈,赞誉不绝。1989年9月,南充木偶剧团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艺术节,在首都舞台上又一展风姿。1990年8月大木偶艺术到印度演出,11月又应邀赴荷兰演出,两国观众叹为观止。     川北大木偶:风光背后暗藏危机     “藏身”小巷,办公条件着实寒碜      很难想象,在国际上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得荣耀的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办公条件竟如此简陋:在市北干道一条小巷子的巷口,一块写有“四川省大木偶剧院”的石碑镶嵌在墙体中,如果不是门上挂着“欢迎演职人员赴美载誉归来”的条幅,这里没有任何起眼的地方。     窄窄的院坝,停放两辆小车都显得十分拥挤。一幢1990年修建的办公楼,年久失修,不经意就可以看到渗水的墙体和裂缝。     大木偶剧院的院长办公室在二楼,一张黄色破旧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材料,旁边放着一台陈旧的电脑,“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就挂在墙壁中央,与室内的简陋条件极不协调。院长唐国良自嘲地说:“我们的办公条件太简陋了,每次遇到韩国、香港等地的国际演出商前来考察,我们都不好意思让他们来这里,而是到南充大剧院去。”     独一无二,大木偶风光在外     “到目前,全世界只有四川省大木偶剧院一家专门从事大木偶艺术的文艺团体。”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川北大木偶已有300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仪陇县成立了木偶剧团。1953年,川北大木偶赴京演出,邓小平赠送了奖品,以资鼓励。1975年再度赴京,又一次受到高度评价。1987年康克清还亲自为“川北大木偶”题词。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洲文化》、香港《大公报》刊登川北大木偶剧照,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评价和颂扬了世界稀有的川北大木偶艺术。前苏联戏剧家、著名木偶大师奥布拉兹佐夫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表了评论文章,赞川北大木偶艺术是“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1987年,更名后的南充地区木偶剧团迁至南充市。1997年,四川省大木偶剧院挂牌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川北大木偶应邀远赴苏联、芬兰、新加坡、荷兰、韩国、印度等数十个国家访问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人才流失严重,大木偶暗藏危机     “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们的人才队伍流失严重,人才梯队青黄不接,大木偶面临后继乏力和后继无人的困境。”据记者调查,川北大木偶无限风光的背后,暗流汹涌。    “我们始终坚持感情留人的原则,但这里的待遇却留不住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剧院先后有李红林、廖英、陈琴(音)等近10名骨干演员“远走高飞”,其中包括如今在北京影视圈走红的南充籍明星何佳怡,她离开的时候,月收入是100多元。     “人才断档、奇缺的情况没有因为大木偶被评为‘国保’而得到根本改善。”据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泗元和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发海都是70多岁的老人,早已退休,传人培养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岗的省级大木偶传承人只有唐国良一人,而没有国家级的传承人。     90年代,以前木偶剧团的导演和编剧跳槽后,这两个极其重要的岗位,空缺至今。眼下,剧院演职人员只有26名。在演出现场,行政人员也要当搬运工、跑龙套。     对于大木偶的艺术表演来说,造型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只有一位造型师是远远不够的,多个重要岗位人才的缺乏大大削弱了大木偶的发展后劲。    “近年,我们致力于后备人才的培养,但收效甚微。”唐国良透露,自2006年,川北大木偶被国家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他们在全市9县(市)、区招收了15名有艺术天赋的学员,但到目前,只剩下9名学员坚守阵地,其他人都走了。      该剧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人才和人员奇缺,近年面对国内外发来雪片式的邀请函,他们只有能力对少数地方接招,因此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遇。保护和传承好川北大木偶这一南充的文艺瑰宝,迫在眉睫。

我的网络能力营销秀:http://abc.wm23.com/once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ee940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3889307391/profile?rightmod=1&wvr=5&mod=personinfo
梧桐子家乡网站:http://www.wutongzi.com/kan/sichuan/shunqing.html
家乡门户网站:http://www.shunqing.gov.cn/

once(2014-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