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伊始,安徽省蚌埠市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列为全年“三件大事”,摆在突出位置。在年初召开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蚌埠市委书记周春雨强调指出,要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两手抓,两促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提供持久动力。
教育实践看成效,深化改革见行动。早早就谋定“考题”的2014年,蚌埠继续循着“发展看指标,指标看项目,项目看工作,工作看作风,作风看文化”的思路解题,克难、攻坚,涉滩、过坎。
“直面基层一线,桩桩件件都不是小事”
开年至今,“践行群众路线”成为蚌埠最响亮的口号。作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参加单位,蚌埠用“学讲话听意见正风气、公布问题清单、为民服务‘四问’、请群众把脉问症”等活动载体,向社会递交了一份践行群众路线的“蚌埠答卷”。
直面基层一线,直接服务群众,桩桩件件都不是小事。蚌埠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学习教育阶段便迈开大步:边学边查边改、立说立行立改、即知即改。而随着第一批市级整改问题清单对社会公布,被列入清单的“12345市长热线服务中心运行”问题,已经在社会督促下稳步推进,该市多头反映、多部门受理的弊病将很快通过这个综合性民生服务平台得以化解。清单目录显示的“建立中小企业产业园”问题,也在牵头部门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近年来,蚌埠市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尝试着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激发社会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该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丁跃明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蚌埠市经过七轮审改累计清理、取消、调整审批事项405项,“这一数字超出原有项目的50%。此外,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实际办结时限比法定总时限缩短81.9%。”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水平和成效,往往取决于干部的作风和状态。
尤其是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进入凸显期,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要素制约更加严格、发展要求越来越高,没有一股子精气神,就难以穿越“问题峡谷”,驶入发展新境。
为了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蚌埠特别制定了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双40条”实施意见;组织实施了“服务企业创建百佳工程”、“金融服务进百企”等活动;落实完善了稳岗助企和税收优惠政策;创新了专利权质押等融资新政……
向制度创新要红利,向作风转变要效率,“有形之手”保驾护航,各种要素有效保障,蚌埠为实体经济撑起了一片晴空,同时也汇聚了风劲帆满行稳致远的蚌埠力量。
“锲而不舍向前走,功成不必在我任”
对蚌埠来说,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既要发展“快”,更要发展“好”。
为了打造蚌埠经济升级版,蚌埠瞄准新产业、新业态、新替代,围绕高端化、集群化、链条化,展开了一场提档换级、转型升级的持久战。为了打赢这场战役,蚌埠提出了“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持续作战计划。
蚌埠市长白金明提出,要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跨越发展的能力,推动总量速度和质量效益双提升。去年,蚌埠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5116”重点产业工程,从改造提升传统加工业、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发展繁荣文化旅游业、着力攻坚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大农业等方面,明晰了产业升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老工业城市转型,需要壮士断腕的气魄。当下,蚌埠正推进四家重点生物化工企业退市进园。“难度自不待言,但对拓展城市空间、优化生态环境、推动企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做好打苦战、恶战的准备,以思维创新破解难题。”蚌埠市官员对这些看得很清楚。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需要积极主动的作为。仅去年,盛世光电产业园一期、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等138个项目建成投运,MEMS产业化基地一期、百特纳米新材料等281个项目在蚌埠加速实施,中科电力装备产业园、固镇亿只肉鸡产业化等148个项目在一年内开工建设。
而自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五年来,蚌埠科技事业也是“风劲帆满快行舟”:2013年,该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增长23%;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平台等主要指标保持全省前三、皖北第一。
在蚌埠的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同样可圈可点:蚌埠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辐射半径达300公里,65%以上的水果、70%以上的蔬菜销往市外,满足皖北、苏北逾千万人口消费需求;蚌埠义乌国际商贸城签约入驻商户3000余户,已营业2200余户,小商品批发覆盖皖北,日均交易额超过1200万元……
全域蚌埠、首位产业、文化创意、一河三湖、人才特区、铁海联运、临港产业、总部经济、硅基新材料……这些跃动的“蚌埠新词汇”,正在一点点丰富着蚌埠的经济版图,生动地诠释着蚌埠依靠创新驱动、激活综合优势、进军产业高端的转型路径。
“今天发展不主动,明天发展要被动”
产业寒冬延续,这里却暖流滚滚。据蚌埠统计部门显示,今年一季度,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19亿元,增长13.8%,总量居全省第三、增幅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两项指标的总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五和第三。特别是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均实现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
经济指标“V”型反转,折射出蚌埠负重爬坡到奋力崛起的轨迹,同时也于无形中构成了逆势快进、持续向好的“蚌埠气场”。伴随着华芳纺织、现代牧业、雨润食品、德豪润达、大连万达、上海湘江、星宇创意等一批行业大鳄纷纷进驻,“蚌埠磁场”在持续加码。
“要用发展为蚌埠赢尊严,为群众增福祉”、“今天发展不主动,明天发展要被动”……蚌埠市委、市政府传递的发展意识强烈而炽热。特步速度、华芳速度、万达速度、新威速度、森禾速度……蚌埠的大项目在比学赶超中频频刷新纪录,为蚌埠发展增添后劲。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996年突破百亿、2003年突破两百亿、2009年突破五百亿,到2013年千亿规模,标志着蚌埠发展进入新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跃升。”对比安徽省相关地市统计数据,蚌埠市发改委主任黄静认为,正是因为有了GDP的较快增长,财政收入的持续壮大,二三产比重的不断加大,才使得蚌埠有越来越多的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才有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产业用来提升蚌埠百姓的幸福感。“这就是城市的底气,就是未来的希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