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行政区划

家乡区县: 福建省南安市

1949年9月3日,南安县全境解放,为巩固人民政权,在9月12日,成立县人民政府,把全县划分为11个区,辖30个乡镇。各区设置区公所。
1950年4月,中共金门县工委撤销,所属大嶝区划归南安县,全县增至12个行政区。
1951年10月,全县划分12个区,191个乡镇。
1952年8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在已完成土地改革地区,应酌量调整区、乡行政区划,缩小区、乡行政范围,以便于人民管理政权,密切政府与人民的联系,充分发挥人民政权基层组织的作用,并提高工作效率”的指示及省人民政府“关于缩小区、乡行政区划的决定”精神,全县共划为19个区、207个乡、镇。
1955年5月,省政府宣布成立金门县人民政府,大嶝区归金门县管辖。
因金门还没解放,大嶝区仍由南安县代管。
1955年10月,为贯彻中央“关于精简机构、紧缩编制、厉行节约”的精神和加强对农业合作化的领导,全县重划为16个区,213个乡、6个镇。
1956年6月,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速开展,全县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开展,社会治安日趋巩固,将原16个区、219个乡、镇,调整为9个区、95个乡镇,各区直接以区所在地命名、即英都区、美林区、诗山区、梅山区、洪濑区、丰州区、官桥区、石井区、大嶝区。
1958年2月开始,开展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全县进一步精简机构,即撤区并乡,除保留大嶝区外,其它8个区级机构全部取消,并将原有的95个乡镇,合并为36个乡,镇。即溪美镇、山头镇、码头镇、洪濑镇、丰州镇、官桥镇、水头镇、莲塘乡、南金乡、玉叶乡、大宇乡、榕桥乡、英都乡、东田乡、坪峰乡、翔云乡、烟山乡、蓬华乡、高盖乡、金淘乡、后坑乡、眉山乡、梅山乡、罗东乡、乐峰乡、九都乡、鹏山乡、八都乡、都心乡、康美镇、五都乡、幸福乡、黄山乡、大盈乡、成功乡、胜利乡。
1958年10月,随着人民公社化高潮的到来,在城关、英都、诗山、梅山、洪濑、丰州、官桥、石井等地分别成立卫星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五星人民公社、火箭人民公社、红色人民公社、灯塔人民公社、红专人民公社、成功人民公社。年底,又以各公社所在地命名,并从石井公社划出大嶝、小嶝、成立大嶝公社,共设222个生产大队,实现了政社合一。
1958年人民公社化期间,把本县原丰州招贤点的糖房、潘山、西埔、烧厝、京塘,岐山点的新浦、黄龙、坂头、岐山、东边、黄石头、金浦、大锦田、华岩、浮桥街头划归泉州市管辖。
1959年6月,县整社工作开始。从英都人民公社分出东田人民公社,从诗山人民公社分出金淘人民公社和码头人民公社,从梅山人民公社分出九都人民公社,从洪濑人民公社分出康美人民公社。到1959年年底,全县共成立14个人民公社,286个生产队,3086个生产小队。
1961年8月,恢复区公所基层建制,全县把14个公社改为11个区公所。即城关区、东田区、英都区、金淘区、诗山区、梅山区、九都区、洪濑区、丰州区、官桥区、石井区。以及大嶝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区公所下辖65个公社。
1965年5月,本县健全农村人民公社新体制,撤销区公所,全县又调整为18个公社,357个生产大队,4602个生产小队。18个公社即城关、美林、仑苍、东田、英都、金淘、诗山、码头、九都、罗东、梅山、洪濑、康美、丰州、官桥、水头、石井、大嶝。
1984年9月,把城关公社并入溪美镇。
根据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有关指示,1984年10月1日,实行政社公开,建立乡政府。将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委会或居委会,生产队改称为(居)民小组,全县共有22个乡镇。1984年10月,洪濑、诗山、石井改乡为镇,1985年2月,水头、官桥、丰州、梅山、仓苍改乡为镇,4月,英都乡改为英都镇,7月,码头乡改为码头镇。1988年9月,美林、金淘、康美、罗东改乡为镇。到1988年12月止,全县共有15个镇、7个乡、400个村(居)委会、5832个村(居)民小组。[2]
全市辖3个街道、21个镇、2个乡、1个开发区:溪美街道、柳城街道、美林街道、省新镇、丰州镇、霞美镇、仑苍镇、东田镇、英都镇、翔云镇、金淘镇、诗山镇、蓬华镇、码头镇、九都镇、乐峰镇、罗东镇、梅山镇、洪濑镇、洪梅镇、康美镇、官桥镇、水头镇、石井镇、眉山乡、向阳乡、雪峰华侨经济开发区。共有32个社区、384个行政村。     

洪莹莹(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