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之水陆交通运输网

家乡区县: 福建省南安市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至唐景云二年(711),南安丰州是郡、州、县治所,为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发达。唐宋时代,丰州金溪(鸡)港是泉州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至今丰州九日山尚保存宋代“祈风”石刻十多处。南安至安溪、永春的东西溪河道已通舟楫。嘉定年间,南安往南官道设康店驿(今水头镇蟠龙)经同安入广东潮州,往北官道设汰口驿(今码头镇土皮芸),经永春入南平北上进京。著名的金鸡大桥和安平大桥分别建于宋宣和年间和绍兴年间。石井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后为郑成功的治兵要地。明清两朝曾实行“禁海”,南安沿海港口对外贸易逐渐减少,但东西溪及各官道仍是泉州通永春、德化、同安、安溪等县的交通要道。
民国时期,南安始建公路。民国8年(1919)泉永德公路动工兴建,南安的诗山至码头段10公里,当年率先建成,是本县第一条公路。随后,相继开辟福厦线南安段、泉(州)溪(美)、金(淘)芸(美)等公路,至抗日战争前夕,全县有公路33条、452.1公里,有公路桥35座。东西溪航道及内河、外海码头经过整修,水路运输有所改善。抗日战争期间,奉令自毁公路,外海又被封锁,交通运输靠人、畜力及内河航运。抗战胜利后,公路修复缓慢,至1949年底,全县有福厦、晋永、泉溪3条公路117.5公里,其中仅福厦线(南安段)28公里能正常通车。当年陆上运输为货运量2.03万吨,周转量23.50万吨公里;客运量0.50万人次,周转量21.50万人公里,水上运输有内、外海木帆船529艘、280船吨位,货运量2.30万吨,周转量71.70万吨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水陆交通有很大发展。1950年修复晋永公路。1951年建成第一座横跨西溪的南安大桥。1953年组建溪美搬运站。1956年全县组织21个内河、外海航运合作社。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县掀起公路建设热潮,至1966年共修建公路28条、236.7公里。“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县修建公路33条、193.7公里。1978年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交通运输更快发展,至1988年,全县有公路236条、1397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68.73公里。其中国道1条28公里,省道3条104.31公里,县道10条147.09公里,乡村道222条1117.6公里;有公路桥375座,总长9323.53米;有农村机耕路1320条,总长1716公里;全县22个乡镇和99%的行政村可通汽车;有大型客、货车1157辆,小型客、货车579辆,农用机板车741辆,二、三轮摩托车6617辆,拖拉机方向式484辆、手扶式13201辆;货运量120万吨,周转量7205万吨公里;客运量597万人次,周转量31100万人公里;水头港码头实现机械化装卸,石井港千吨级码头泊位投产,年吞吐能力达12~15万吨;有内、外海木帆船560艘、14780船吨位,机动船46艘、12970船吨位;货运量62万吨,周转量6252万吨海里。全县形成较完整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

洪莹莹(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