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 ,江苏省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代表作品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等。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城内新桥西街柴家弄一个商人的家庭。 1915年3月,吕叔湘进入丹阳县第一高等小学学习。1918年8月考入设在常州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22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外国文学系。
1926年毕业后,他先后在丹阳县立中学、丹阳正则学校、苏州中学、安徽省第五中学等处任教。
1936年,吕叔湘以公费生赴英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抗战全面爆发后,吕叔湘未等学习期满,即于1938
年初回国,在云南大学文史系任副教授,教英语。《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是吕叔湘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并由此结识了朱自清。
1940年暑假后,吕叔湘在成都任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改任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任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12月,在上海任开明书店编辑。此间吕叔湘发表大量的学术成果,如《中国文法要略》、《“相”字偏指释例》、《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见”字之指代作用》、《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文言和白话》、《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译作《石榴树》、《沙漠革命记》、《飞行人》、《伊坦·弗洛美》,与朱自清、叶圣陶合编的《开明文言读书》等等。
建国后,吕叔湘随开明书店迁往北京。1950年2月,应聘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改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1954年改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1953年3月至5月,吕叔湘参加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6月兼任语言研究所副所长。1976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
吕叔湘是近代汉语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在70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他孜孜不倦,辛勤笔耕,共出版专著和编译20余种,发表论文和其它文章600余篇。1983年5月,吕叔湘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吕叔湘生前乡情耿耿,始终关心着家乡中学的建设和发展。在耄耋之年,他参加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审稿工作,以及语言学界的会议,十分关心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动态和发展。
吕叔湘是第二、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首届吴玉章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8年4月9日,吕叔湘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家庭情况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出生在
江苏省丹阳县城内新桥西街柴家弄,在兄弟中排行第三。父亲吕东如经商,家境较富裕。吕叔湘幼年时在县城的一所私塾读书,1915年,考入丹阳县高等小学。这是该县最早的一所高等小学,校址坐落在县城白云街中段,现在是丹阳实验小学。这个学校虽然没有多少先进设备,但教师水平较高,教学认真,管理极严。吕叔湘入学的这年,学校增开了英语课。
学习经历
校长杨鸿范是位忠厚的长者,教全校三个年级的算术,抓习题作业十分认真。作业本上绝对不准添除涂改。如果写错,全部重写。这样就养成学生不写错字的好习惯。国文教师张海宗讲批改作文,随改随讲。一起叫去五六个学生,因此可以听到五六篇作业的评改。
当时丹阳没有中学,高小毕业升学,有的去镇江六中,有的去常州五中。1918年暑假,吕叔湘和同学夏翔考入江苏省立第五中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常州五中的校训是“存诚,能贱”,入学的新生看了,不解其意。校长特地给他们讲了这两句话的含意:“存诚”是做人要老实;“能贱”是不要轻视卑微的工作。
吕叔湘在各种功课中,对国文和英语最感兴趣,有空喜欢在图书馆广泛阅读。
1922年,吕叔湘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国立东南大学外国文学系(后改为外国语文系)。根据当时学校的制度,除本专业课程外,还必须在文科和理科的几组课程中选修若干学分,如中文、历史、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吕叔湘学生时代的兴趣在文学方面,对语言方面如语音、会话等并不十分重视。后来到中学教英文,需要语音、语法方面的知识,就边教边补。吕叔湘于1926年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到家乡刚刚创办了一年的丹阳县立中学(现吕叔湘中学)教一个班英文。当时只有两个班;校长陈湘圃自己教了一个班英文。吕叔湘教学任务不足,陈湘圃让他兼教国文文法。吕叔湘以《马氏文通》为教材,开始钻研中国文法。
工作经历
吕叔湘除在丹阳县中任教外,还在堂兄吕凤子创办的丹阳正则学校兼课,后来是该校校董之一。吕凤子长吕叔湘十八岁,在吕叔湘懂事的时候,吕凤子已到外地工作,两人很少见面。在丹阳的这段时间里,吕叔湘上课前后,有时候去凤子大哥的房子里随便谈谈,两人很快熟识起来。
1927年暑假后,校长陈湘圃改任省立徐州中学校长,继任的校长是何金元。半年后,何金元被地方势力逼得辞职,吕叔湘也跟着辞职到苏州去教书。1928年,丹阳县中情况很不好,吕凤子等共商对策,把一向在杭州教书、跟丹阳教育界无关系的何其宽找回来担任县中校长,希望能缓和矛盾。何其宽又把吕叔湘请回来担任教务主任。另外又从外地请来几位有学问有经验的教师,一时间,教师阵容整齐,学校气象为之一新。
可这是不符合某些地方势力愿望的,他们不断给何其宽制造困难。何其宽感到棘手,只干了一学期,又不得不辞职回到杭州去教书,吕叔湘也辞职去安徽省第五中学教书,暑假后仍到苏州中学任教。
1929年起,吕叔湘一直在外地工作,难得回丹阳,可每逢回丹阳,他总要到正则学校去看望吕凤子大哥和别的熟人,忘不了自己是正则大家庭中的一员。苏州中学图书较多,吕叔湘在这里阅读了丹麦学者叶斯柏森的《语法哲学》等语言学名著,为以后走上语言学研究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