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塔在丹阳市东云阳镇宝塔湾。原名万善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是一座木柱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7级,塔总高46.65米。塔身外八角形,内室为方形,上下交错。底层周围设廊,内室均架本梁,上铺楼板,各层有本扶梯上下。塔内方室四面各开一门,外八面间隔一面开一门。顶上为铁制塔刹,下为覆钵,上置承露盘及相轮,上为宝盖,再上为铜质宝瓶,瓶上铸“直隶镇江府丹阳县万善宝塔铜文笔峰。大明泉湖九年季冬吉日。升官津官钱粮顾锡恩,明崇祯十年仲春吉日造”的铭文。
巢湖万寿塔又名念母塔、念劬塔,坐落和县城南三户村原延庆寺旁,建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史载:孙权为其老母做寿而建。又据《三国志》载:孙策、孙权及其母亲曾驻于历阳,因策、权极其孝母,后人志之而建此塔,命名“念母”、“念劬”,实取“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意,以示怀念和赞扬孙氏母子德风。 该塔原高28米,7层,外呈六角形,砖木结构,以木挑檐,以石铺基,门向东南。塔外每层方形,均系砖砌龛和拱形小门,佛龛内砖雕佛像,数目9至16不等,且盘坐在莲花之上。塔内第一层呈正方形。在第一层南壁,有一人宽的砖阶向上斜穿第二层外檐,再绕外檐六分之一,又有砖阶斜穿至第三层外檐,人可依次登至第七层。1954年大水塌顶层,后又塌一层,故现实存5层。 据文字记述,中国之塔一般随着寺庙而建造。万寿塔旁的延庆寺原有房99间半,取名延庆,是祝慰“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有位寄迹延庆寺读书,后历任清国子监、秘书院试中舍人、监察御史、福建巡按等职的成姓,55岁告病回乡,写下《寄延庆寺诸僧》诗曰: 延庆诸僧卧起迟,几年薪火泪空垂。 生平感慨何时尽,又在燕山夜雨时。 在延庆寺西还有宋代中丞彭思永墓。至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彭思永的12代孙彭勖(时任监察御史),写有《延庆寺西访先茔》诗: 和州城外访先茔,麦秀渐渐陇欲平。 石兽尽横行客路,泥碑犹隐侍郎名。 拥屏苍岭含云峙,对案鸡笼照日明。 赖有故人今作郡,门墙松柏不难成。 如今延庆寺早已毁没,但其盛况乡人仍每为提及。 1985—1987年进行全面修缮,恢复了该塔明代风貌,成为目前古城丹阳最高标志。 (福建莆田)仙游天中万寿塔 天中万寿塔始创于五代末,座北向南,塔为石构实心,四方形五层,高7.4米,边长5.1米,以山作基,砌石而起,直插云霄。 万寿塔表面几乎布满浮雕,其造型之奇特、艺术之精湛,均堪称一绝。第一层置于瓣莲花须弥座上,四转角各雕一尊力神,略作半蹲,用头着力顶住上层塔座,塔身四面则各雕双龙相戏图,其形态各不相同。其中尤以南面一幅浮雕图面为雌雄双龙用尾巴互相钩住作交配状,同时又双双回过头来,四眼对视,含情脉脉。 第二层底部又重垫一道须弥座并有八个座脚,塔身四转角只置圆鼓形立柱,每面则各雕四幅折枝花卉。 第三层每第一面各凿成三个拱门形浅龛,龛中各雕一尊佛像;四转角作浮雕身着古代武士服的立体人像。 最奇特还是第四层,塔身各面中间各有一尊浮雕头戴古印度宝冠,两边著缨络,佩身耳铛的女菩萨,其名号一时尚弄不明白;四转角则各雕鸟嘴人形、长翅膀的迦楼罗立像为角柱。按迦楼罗系梵语音译,即金翅鸟,佛教指天龙八部之一,以龙为食。由此可见,建此塔亦含有借佛教法力镇压海上孽龙兴风作浪之意。 核心提示: 天中万寿塔始创于五代末,座北向南,塔为石构实心,四方形五层,高7.4米,边长5.1米,以山作基,砌石而起,直插云霄。 门票·开放时间: 暂无信息 交通概况: 从福建省会福州或是从厦门出发,经324国道,也就是福厦路到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下车,望天辨别塔的方向后就看到有路直通,山不远,大约走5分钟就可以到山脚的寺庙,山也不高,登石阶而上20分钟即可到达山顶观塔。 景点简介: 天中万寿塔始创于五代末,座北向南,塔为石构实心,四方形五层,高7.4米,边长5.1米,以山作基,砌石而起,直插云霄。 万寿塔表面几乎布满浮雕,其造型之奇特、艺术之精湛,均堪称一绝。第一层置于瓣莲花须弥座上,四转角各雕一尊力神,略作半蹲,用头着力顶住上层塔座,塔身四面则各雕双龙相戏图,其形态各不相同。其中尤以南面一幅浮雕图面为雌雄双龙用尾巴互相钩住作交配状,同时又双双回过头来,四眼对视,含情脉脉。 第二层底部又重垫一道须弥座并有八个座脚,塔身四转角只置圆鼓形立柱,每面则各雕四幅折枝花卉。 第三层每第一面各凿成三个拱门形浅龛,龛中各雕一尊佛像;四转角作浮雕身着古代武士服的立体人像。 最奇特还是第四层,塔身各面中间各有一尊浮雕头戴古印度宝冠,两边著缨络,佩身耳铛的女菩萨,其名号一时尚弄不明白;四转角则各雕鸟嘴人形、长翅膀的迦楼罗立像为角柱。按迦楼罗系梵语音译,即金翅鸟,佛教指天龙八部之一,以龙为食。由此可见,建此塔亦含有借佛教法力镇压海上孽龙兴风作浪之意。
4设计构造
万寿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五十余米,塔基为双层须弥座,上面有许多小龛,龛内刻有佛礼故事,及山川、流水、松柏、祥云、佛塔、寺庙、神兽、人物等等,栩栩如生。 尤其是须弥座上部的笙、箫、琴、瑟、云板、铜锣、鼓、笛等全行乐器及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等吉祥八宝图案精美绝伦,惟妙惟肖,那云板上系着的丝带形如浪逐,似随风飘动,令人赞叹,假如静心侧听,可以感到那玄音妙律或佛号经声,如在耳际,丝丝萦绕。须弥座之上为三层仰莲花瓣拱托塔身,塔身比较高大,四面有砖雕的拱券门和半圆形雕窗。门上有匾额,因年代久远,匾额上的字迹虽已模糊,仍可见“万寿塔”五个字。但其他三面匾额上的字已不能看清。门窗两侧都有木胎金刚力士像和菩萨像,金刚力士体态威武雄浑,菩萨像仪态端庄秀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这些塑像历经风雨,均已严重风化,有些泥塑都露出了木芯,尽管如此,仍可领略当年威武雄浑和俊美生动的风采。塔身每层还有佛龛24个,曾经供奉镏金铜佛312尊。在上个世纪80年代,铜佛还在,但是今天已经一个都看不到了。塔身四面雕券门,四面设券窗,门窗两边塑金刚神像,塔身八角雕盘旋飞龙。神像神形各异,威武雄浑;飞龙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只是经年的风吹雨浞,现已残蚀不堪。佛塔层层密檐上悬挂着的风钟,与天际边的那抹白云,相应相唤,微风中“叮咚”声声,分明是遥遥的心仪之音。塔下,有一老者,面善目慈,白发苍髯,长须轻飘,怀揣“阿弥佗佛”诵经音乐盒,围绕佛塔缓缓转走,每至佛塔的一面便驻足垂首,双手合十,口颂佛经。其经声,此佛音,那钟响,悠扬传送,袅袅盘旋于大地,回荡于心中。闻着经声、佛音、钟响,不仅让人想起泉城千佛山兴国禅寺山门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5历史
万寿古塔悄然无语地矗立在那里已有几百年之久。见过它的人无不赞叹古塔的秀美,可是对于它的历史却鲜有人知。人们甚至不知道它的称谓,它建于何时,它又因何矗立在这里。附近居民因古塔灵秀可爱,就传说它叫“玲珑塔”。 也有人传说它叫“八里庄塔”,还有人因古塔的外形酷似天宁寺塔,而传说它叫“天宁寺姊妹塔”。对于它的建造年代,有人也因其外形推断它与天宁寺塔同建于辽代。但是不管传说怎样,“玲珑塔”的名字是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了下来。这座“玲珑塔”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声极大,以至于1954年,第二建筑公司等单位在此地盖了搬迁宿舍,建成居民区,派出所在编制居民区的门牌号时就因此地有这座被当地居民称为“玲珑塔”的古塔,便将这一地区起名为玲珑巷。现在八里庄的南玲珑巷的名字就是因此塔而起的。这座玲珑塔是密檐式砖塔,经过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时光洗磨,已经有些砖零瓦断,残迹斑斑了,但是它依然保持着动人心魄的魅力,依然是那样雄壮挺拔,精巧华美。塔为八角十三层,砖砌实心,没有阶梯,不能攀登。整座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又分上下两部,下为边角镶石的平台,上是双层的须弥座,须弥座上以三层仰莲瓣承托塔身。塔身密檐逐层缓缓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使塔身稳健美观,遮而不露,是典型的“密檐式佛塔”造型。 这种造型的佛塔在辽代以后十分盛行。这座玲珑塔在外形上与天宁寺塔极为相似,如果不是所处地点不同,还真以为是天宁寺塔“搬家”了。玲珑塔与其他密檐塔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塔须弥座上部刻有笙、箫、琴、瑟等全行乐器图案,这在佛塔中是极为罕见的。塔基须弥座上还刻有一个个佛教故事,故事中的200多个人物,神态各异,生动形象。须弥座上的三层砖刻仰莲花瓣拱托起塔身。第一层塔身比较高大,四面有砖雕的拱券门和半圆形雕窗。门上有匾额,可惜因年代久远匾额上的字迹,有些已经模糊得难以辨认了。各门窗两侧都有木胎金刚力士像和菩萨像,金刚力士体态威武雄浑,菩萨像仪态端庄秀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然而历尽了百年风雨已是残破不全了。但是从残存的塑像上,还可依稀窥见他们当年的精美。塔身每层还有佛龛24个,供奉铜佛312尊。塔刹原是覆莲座上承摩尼式宝珠。整座古塔挺拔秀丽,雕刻精美细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