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定位,我市积极发挥文化的关联性和渗透性,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等深度融合,把仁爱文化、母爱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我市特色文化资源最大限度融合到关联产业中,打造起内涵丰富的文化产业集群。目前,我市初步打造了代表城市品牌的仁爱文化,以大乳山为代表的母爱文化,以多福山、银滩为代表的养生文化,以福如东海为代表的福地文化,以岠嵎山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马石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国家海洋公园、塔岛湾生态保护区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以益天生态园、金牛谷、双山及各类采摘园、观光园为代表的休闲文化,以“渔家乐”、“农家乐”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与旅游、农业的互动融合,提升了产业项目的文化含金量和核心竞争力。
继承传统丰富产业内涵
近年来,我市以文化战略的眼光,从全局的、宏观的和发展的角度积极创新文化传承方式方法,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个,其中牛郎棍和镂绣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乳山大喜饼、葫芦画、姜家柳编等17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个项目已公布为乳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极具浓郁地方特色民间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依托民俗文化馆和特色产品展销中心,我市以活动为载体,创新展示形式,引领多方参与,通过举办文化产品交流洽谈会、十大民间文化艺人和十大非遗传承人评选、特色民俗文化节庆等系列活动,推广剪纸、镂绣、草编、葫芦画等非遗产品,实现商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传承。同时,对文化产品进行创意包装,开发、设计了以“养生文化、母爱文化”为主文化元素的“乳山食香”“乳山食甜”“乳山食鲜”三大系列创意产品,实现核心文化与产业产品融合,丰富了文化产品内涵,扩大品牌影响力。
我市正在规划建设融博物馆、美术馆于一体的市文博中心,成为传承区域文化的主阵地和弘扬历史文化的桥头堡。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村集体、企业和个人资本注入,建设了天欣民俗艺术馆、力志美术展厅等一批不同规模、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通过实物、影像、纪念品等多种方式,展示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kerimi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18124551.html
我的微博链接: http://weibo.com/u/264290827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