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中南部,有一个美丽而充满神奇的地方。
这就是位于天下之中的遂平县。
说她美丽,是这里西枕八百里伏牛山,东靠一望无垠的黄淮大平原,境内有被誉为“华夏盆景、中原独秀、江北石林”之称的嵖岈山,汝河、奎旺河如两条玉带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环境宜人,景色优美,既有平原,又有山区;既有红石崖的奇峰异石、丹霞地貌,又有狮象湖的烟波浩淼、湖光倒影;既有龙天沟的飞瀑流泉、层峦叠翠,又有凤鸣谷的鸟语花香、高山流水,每一处、每一点都让人流连忘返、魂牵梦绕。
说她神奇,是这里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给我们留下多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遂平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叹为观之的奇迹。
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路边不时看到冻死的人和牲畜,张柴村以东的道路,唐军无人认识,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众人都畏惧李愬,无人敢于违令。军士们一个个大气也不敢出,只顾顺着脚印,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奔跑,生怕一停下来就会被冻僵。
半夜里,兵士们踏着厚厚的积雪,连续向东急行军七十里。终于在拂晓时分到达了目的地——蔡州(今汝南县城)。
鸡叫头遍的时候,天蒙蒙亮了,雪也止了。大队人马早已趁守军不备,悄悄地潜入到了城中,经过一天的激战,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唐军终于大获全胜,生擒敌军最高首脑人物——叛乱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淮西、活捉吴元济的消息传出后,使全国各地的藩镇大为震动,恐惧不安,纷纷表示服从政府。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藩镇拥军自重、犯上作乱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因之暂告结束,唐朝又恢复了统一。
看到这一切,唐宪宗李纯龙心大悦,因为李愬的部队从吴房的文城栅出发的,蔡州平定后,为了纪念这次袭击战的辉煌战果,皇帝取从此出兵,遂平蔡州之义,亲自下诏,“改蔡州吴房县为遂平县,属唐州。”(见《旧唐书卷十五》)这些都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讲述的是唐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唐朝李愬奉旨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的事。在司马光为帝王所著的《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记载和描述。
从此,“遂平”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名字就伴随着这个地方一直沿用至今。唐亡后,五代十国因之(见《旧五代史·郡县志》),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置遂平县隶属京北西路蔡州,宋神宗七年(1074年)划全国为二十三路,遂平县隶京北西路蔡州淮康军(见《宋史·地理志》)。金皇统元年(1141年)中原沦陷,金仍置遂平县,地属南京路蔡州所辖(见《金史·地理志》),泰和八年(1208年)属蔡州镇南军。元置遂平县属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明属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见《明史·地理志》)。清沿明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裁府留道,遂平县隶属豫南道。后取消道制,改属河南行政第八专员公属。1948年冬,遂平县解放。1949年元月21日建立遂平县人民政府,属信阳地区所辖。1965年改属驻马店专员公属所辖至今。
由此算起来,“遂平”这个名字已经连续使用了1200多年。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历经唐、宋、金、元、明、清和近、现代而一直不撤不改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遂平领导革命斗争,遂平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遂平”这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字更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发展经济的伟大斗争中,遂平人民虽然遇到了“大跃进”等严重挫折,但仍然披荆斩棘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这里曾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1958年11月3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亲临遂平视察,在遂平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遂平人在历次自然灾害面前,不畏缩、不后退,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把灾害减轻到最低限度。“75.8”不可抗拒的特大洪水,夷村庄为平地,化厂矿为废墟,灾害之惨,前所未有。遂平人民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曾几何时,又是万顷沃田,绿浪翻滚,冲走的土坯茅房,换成了洋楼座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遂平人民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改善生产条件,使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靠着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一个活力遂平、实力遂平、魅力遂平一定能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最古老的民乐之一(一个流传了3000多年的民乐)
新春时节,在嵖岈山脚下的集会上,人山人海的人群正围着看一场精彩的表演:场子外围,有24名精壮的男子,或持锣、或持镲、或持钹,在4面黄色龙纹三角牙旗的引导下,闪转腾挪,展露着各种优美的舞姿;场子正中,只见12名身着彩衣的壮年男子手持直径近1米的大铙,随着一面直径超过1米的大鼓的节奏,一边做出各种优美的舞姿,一边做着各种击打动作,正击、闷击似虎啸狮吼,闪击、旋击如凤鸣龙吟,耳听得一阵阵锣鼓喧天,气壮山河;眼见得一个个神采飞扬,异彩纷呈,几十件大小锣、鼓、铙、镲相互配合,敲打起舞,场面壮观、情绪热烈、气势恢宏,忽然,随着一阵鼓声,但只见12名持铙者一齐将手中的二十四面大铙抛向高空,又同时接住再打,那惊天动地的响声响彻山乡,谷鸣峰应,如同炸雷一般,引来周围观众一片叫好之声。
这就是被称为豫南一绝的遂平大铜器表演,2006年,它还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证,大铜器是中华民族古乐打击器的一个分支,其起源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在遂平当地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古人打仗时,一手持矛,一手拿盾,取胜的一方将士,有以矛敲盾的,有以盾相击的,有以盾击地的,以此表达取胜的心情。由此,后来的能工巧匠做成了铙、镲、鼓等,敲击为乐。流传至今,就形成了大铜器表演。
遂平大铜器属闹年锣鼓,流行于遂平西部及周边的西平、舞阳等地,这里80%的自然村都曾有其表演队伍,稍大的村庄还不只一班两班,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仅分别相距50里上下的玉山、槐树等三大活动中心,灯节时每晚就分别有100多班表演队伍在活动。
大铜器演出人数不限,少者一、二十人,多者几十、上百人,其规模以铙数量多少而论,传统以4—8大扇的铜器队较普遍,建国后逐渐发展至16大扇、24大扇、32大扇等。1992年,槐树乡杨楼大铜器队集中130人,以80大扇(铙)、40队大镲、3面大擂子(鼓)的空前规模,由本村村民杨成任编导兼指挥,别开生面地改边鼓指挥为小旗指挥,恰当运用现代舞蹈动作,大小方阵有分有合,旋转流动,气势恢宏,憾天动地,带给观众空前强烈的听觉和视觉效果。
大铜器演出前,于队前设各色绸制三角牙旗二十面,旗杆丈许,旗面五尺,排列左右;起舞时,火铳轰鸣,鞭炮不断,余者,鼓、锣、铙、钹、镲各持一色,随着锣鼓节奏的疏密,力度强弱,走出不同舞步,变换各种画面,高潮时抛槌、举锣、飞镲、扬钹,其舞姿古朴典雅、粗犷奔放,气势恢宏,又因其音色宏亮、气势磅礴、场面宏大、音乐形象生动鲜明、表演形式多样、演奏技术性强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
大铜器表演以大鼓、大铙、大镲为主要乐器,并配有大喇叭、大笛等乐器。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按古文献记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土鼓标志着农耕文化型舞蹈之开端。从《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可知,早在商周时代不仅出现了原始的鼓舞形式,而且鼓与舞相结合的乐舞形式,已成为鼓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大铜器表演以鼓为魂,乐队所有的活动,都要随着大鼓(俗称擂子)的节奏而动,乐队的舞蹈动作,则全靠二鼓指挥。一般一个演出队伍,设大鼓一面,径100厘米、高55厘米,重30公斤,设二鼓(俗称边鼓)一面,二鼓径60厘米、高30厘米、重15公斤。大鼓、二鼓与大锣、二锣、小镲合称小五件。
铙是大铜器表演的主体乐器。铙为一钵形金属体,用响铜制成,中部隆起部分似帽,帽根向内凹进 ,铙面较薄并呈弧形,边部翘起,帽是铙的固定点,帽顶中心钻孔系以绸布,以便用手持握,两面为一副,相击而发音。铙与钹的区别是:铙面薄而翘,帽小而顶平,帽径约当全径的1/5~1/4;钹面厚而平,碗大而顶圆,碗径约当全径的1/2。故民间将碗大的称钹,帽小的称铙,大小相同的铙与钹,铙音低于钹而余音较长。铙有大铙和中铙之分,规格较多,各地大小不一。大铜器演出所用的铙其径一般为50—60厘米,其重5—7公斤。并以铙的扇(一面)多少论规模。
演奏时,将帽顶所系绸布缠于手指或用手指捏住帽根,两手各持一面互击发音。铙属于无固定音高乐器,中铙发音高,大铙发音低。演奏技巧有平击、闷击、磨击、边击、交击和捶击等。互击的轻重、接触的部位和角度的不同,音响效果也迥然各异。传统技法有撂铙镲、传铙镲、闷击、对击、翻铙镲等。此外,还常伴有扬臂、抛铙、胯下拍击、翻手腕、立转铙面等各种表演动作。
大铜器属曲牌体音乐,其音乐形象鲜明,据初步调查统计,不同名称的大铜器传统曲牌(曲谱,俗称点子)有149支,常用的约40多支,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中外文化交流,音乐史、民族迁徒史等有活化石功能。其音乐情绪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热烈型,如《六十铙》由缓变快,奔放豪迈,振奋人心;轻快型,如《花招》以女队员演奏为主,轻松愉快;诙谐型,如《老母猪吃蜀黍》、《猪八戒背媳妇》等,乐器可兼作道具,运用打击技巧,让人听觉、视觉都能得到愉悦。
大铜器的独特艺术品格,在传承过程中,既坚持了传统,又在重塑中锦上添花。诸如,在曲牌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把小五件揉入其中而增色;以传统的蹲裆步、弓箭步、十字步、跃步、跺脚基础上,增加了跑跑步、跨步和当代舞步。在传统打法的正闷、旋、闪、措的基础上,加进了传、撂、劈等。其中坚持了以器乐打击为主、摆为次的原则;以击铙者为轴而少舞,以击镲者为辐而多舞的原则,避免了因舞和撂、传而影响打击,或拖沓音乐节奏。演奏起来时,铿锵激越,气势磅礴,响彻云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每逢“双节”期间,遂平西部乡村是村村铜器响,处处闻歌声,各铜器队走村串户,欢庆丰收的喜悦,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
建国后,遂平大铜器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省内外多次重大活动上,都有遂平大铜器队的身影,并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认可和喜爱。1955年,遂平玉山铜器队参加信阳地区民间音乐调演,获一等奖;1982年,玉山大铜器参加河南省民间音乐调演,荣获一等奖;1990年,槐树大铜器队参加河南省第二届艺术节,获特别表演奖;1991年在焦作锣鼓大赛中获一等奖,2002年,槐树大铜器队受邀参加了河南省举办的北方十省旅游展览会演奏,受到省长李成玉、副省长贾连朝等人的亲切接见和赞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