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婚葬习俗

家乡区县: 牡丹江市阳明区

婚礼习俗

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氏族内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结婚。子女的婚事由父母包办,解放前没有自由恋爱。鄂伦春族的婚事要经过四个程序:求婚,认亲,送彩礼和迎亲。在传统的鄂伦春婚姻中,一度盛行指腹为婚的婚姻习俗。

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葬法是风葬,此外还有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风葬又叫树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的葬法。在树林中找成对角的树,将其锯倒,在顶端搭上横木,铺上树枝,然后将棺材放到上面。也有用绳索将棺材吊在横杆上的。因患病或难产死去的人一般实行火葬。对于溺水而亡的人实行水葬,将棺材推入河中,任其漂走。土葬是后因受汉族影响后才出现的葬法,大致与汉族的葬法相同。鄂伦春人有一整套丧葬礼仪。人死或按照头北足南的方向停放在“撮罗子”中,尸体旁摆放烟、酒、面食或拔了毛的家禽或飞禽。亲友在灵前陪同家属一同哭祭、烧纸、守灵。棺材中要装入死者生前用过的餐具、马具等。如是男性,陪葬猎刀、弓箭等,女性陪葬针线等。棺材在日出前完成下葬,认为不被阳光照射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平安到达阴间。在过去,还保留着为死者穿孝和定期举行祭礼的习惯。鄂伦春族由于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多种棺木,如桦皮棺、树筒棺、木杆棺、柳条棺和满族棺等。

鄂伦春族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变成鬼,要到“阎门坎”(阴间)去,对鬼不能随便冒犯。这些观念影响到他们的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讲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选择上,一般要选择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树有根,水有源,意味着子孙后代永续不断。

安葬方式有几种,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风葬。风葬又可具体地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树杈卡尸葬,一是吊棺葬,一是相棺葬。最原始的一种风葬是选择3、4棵树,借树杈搭上横木,横木上铺上树枝,把死人放在上边盖好。后来亦实行土葬。土葬用的棺材与汉族相似,但较为粗糙。如果没有棺材,可在土坑中用木杆做成方框,然后放入尸体、盖上木杆再埋上土。对因急病而死的青年人和孕妇都实行火葬,方法是将棺木放在架起的柴堆上烧,心脏部位尤其要烧透,否则他们变成鬼后会缠绕家人。水葬则用于因溺水而死的人。一般是先将死者用过的帽子等物扔进河中,然后将棺材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去。

陪葬物品中最常见的是马。如果杀不起马,就将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马具等驮在马上,围绕葬地转几圈,说几句陪葬马的话。陪葬物品除马外,还有死者生前用过的日常用品,如碗筷小勺、猎刀、烟具、男性的弓箭、女性的熟皮工具和针线盒等。

出殡时有射“领路箭”的风俗。有的地区有“牵线”的习俗。萨满扎好草人,草人拴上数条线,死者子女各牵一条跟随其后。到葬地,萨满念祭文,念完后,用“神棒”将线打断,把草人扔出很远,以示死者灵魂远离而去,不牵连生者。

人死后的第七天即“头期”,以及重要节日、清明等都要到葬地祭祀。到周年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祭祀前要新搭一个仙人柱,内设床铺、被褥,床头燃上蜡烛,桌上摆上供品。祭祀时,要念祭文。祭文包括死者的情况:姓名、生卒年月以及死因,还包括死者晚辈以及来宾的姓名。并且室内点灯,室外燃篝火,使灯火通明。摆上酒、菜,人们边吃、边唱、边谈,烧纸。通宵达旦,直至第二天天亮方结束。

鄂伦春族人死后,家人一般都要戴孝,时间、长短、男女有别。 

张雯嘉(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