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我们那里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苗族,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苗族的民族文化吧~
1、苗族
(1)苗族概况
昭通市的苗族自称“蒙豆”,他称“白苗”。 操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民,自称“阿卯”,他称“花苗”或“大花苗” 。昭通苗族先民多数为元明清时期由川南和黔西北迁入,少数由 蒙自迁入。均属苗语西部方言。白苗属川黔滇方言支系,花苗属滇 东北次方言支系。苗语属汉藏语系苗谣语族苗语支。苗族语言词汇丰富,语调较 长,表达人物、事物、景物形象生动。
苗族原无自己的文字。本世纪初,在邻近昭通的威宁石门坎的 英国传教士与苗族、汉族知识分子配合,使用部分拉丁字母和记音 符号,以石门坎苗语为标准音创制了“坡拉字母苗文”(即老苗文)。解放后,区内民族教师致信国务院、周总理,党和政府于1956年帮助创制了新苗文。
(2)苗族简史
苗族先民自迁入昭通以后,多与其他民族杂居,和睦相处。历 史上,苗族倍受历代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内部的阶级分化不明显。本世纪初,区内部分苗族子女开始进入教会学校读书。之后, 借助教会在苗族村寨创办学校,培养本民族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
1936年,民国盐津县政府将居住在盐津、绥江边境的苗族 组建成“盐津县苗族垦荒区”,是昭通市内第一个苗族行政区域, 解放后撤销。封建社会时期,昭通苗族为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进行 了百折不挠的抗争。在现代,区内苗族人民为红军过昭通、解放昭 通和昭通的剿匪斗争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3)社会经济
苗族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解放前,苗族多数没有土地, 只有租种彝族土司、土目和汉族地主的土地。农业生产使用的主要 工具是锄、犁、耙、斧、镰刀、背箩、绳索等。耕作,多行刀耕火 种和粗放经营。畜牧业以喂养牛、马、羊、猪为主。苗族善狩猎, 自制弩箭,捕获猎物。家庭手工业有编织麻布衣、裤、裙。用竹木 制作生产生活用具。
盐津县苗学会的成立,是全县苗学研究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全县一万三千多苗族同胞的盛会。也是全县学术界的一件盛事。通过苗学会这个民间组织来团结带领苗族学研究者及苗族文化爱好者、传承人加强苗族社会当前面临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研究,盐津有贵州、四川等苗族同胞及众多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必将促进全县苗族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苗族社会的全面进步。
(4)文化艺术
苗族的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工艺。 民间文学有创世史诗《创造天地万物歌》、《铸造撑天柱歌》、 《天地争霸歌》等;有叙事史诗《苗族迁徙歌》;有传统民歌《飞 歌》、《花开蜜蜂来》;盘歌《勾住女郎来盘歌》;苦歌《怀念失 去的地方》、《怀念失去的文物》。古词有《祭祀词》、《招灵词》 、《许酒词》、《送魂词》、《指路词》、《开亲词》等。民间故 事和神话有《爷梭和老卯》、《洪水漫天下》、《派狗取粮种》等。
传说故事有《召彩与卯蚩彩娥翠》、《娥赞与岛世郎》、《召世郎 与阿曼帕茉》、《婚礼的传说》等;鬼狐精怪故事有《老变婆》、 《阿曼帕茉斗妖救夫》等;动物故事有《猴子与蚂蚱打仗》、《猫 和老鼠打官司》等;机智人物有《嚷》、《聪明的饶觉世老》、 《巴自老》等。谚语、歇后语、谜语也很多。音乐舞蹈,乐器主要 有芦笙、口弦、月琴、二胡、笛子、洞箫、唢呐和木叶。舞蹈主要 是芦笙舞。芦笙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民间工艺主要有蜡 染、挑绣和织花衣。
(5)风俗习惯
居住高二半山区的苗民,以玉米、马铃薯、荞 子为主食。少数居住河谷和坝区的,以玉米、大米为主食。杂粮有燕麦、大麦、小麦、豆类、瓜类等,玉米面除蒸食外,还做成甜酒和苞谷粑粑。燕麦做成甜酒和炒面。荞面做成荞粑粑或荞疙瘩饭食。肉食以猪肉为主,其次是羊、鸡肉。猪肉除鲜吃外,还腌制腊肉。习惯吃一指厚、手掌宽的巴掌肉。有杀猪时“吃刨汤”习俗。苗族喜欢喝酒,凡嫁娶喜庆,招待客人,都必斟酒敬献,边敬酒边唱酒礼歌。
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花苗恋爱婚姻,多为自由选择。双方若有意,进行提亲,时间在阴历上半月逢一、三、五的一天,女方若同意当即答应。此后一个月左右,男方到女方家“贺亲”。到了结婚年龄,经媒妁议定婚期。嫁娶时间,于农历每月初一至 初六,十一至十六其中的两天,女方送亲为单日,男方迎娶为双日。
白苗婚姻,一般通过媒人说亲,父母包办。同姓之间不通婚,多数为姑表婚。男女经媒人介绍,定婚时议定男方负担衣物、酒、肉数量,娶时,如数交给女方家。满3天或13天,新婚夫妇携礼物回娘家。
(6)宗教信仰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
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自然崇拜:视山、水、树、石、风、雷、电为神,只能敬奉祭 祀,不能触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都要宰鸡献酒祭祀。祖先崇拜: 各姓氏家庭,每年要杀猪,宰羊、鸡,祭祀祖先灵魂,祈求免灾除 病,每隔13年大祭一次,打老牛数头,歌舞七天七夜。
除了这些原始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
(7)重要节日
主要有花山节、春节。花山节是昭通市苗族传 统节日,但因方言(支系)不同,节日活动的时间也不同。白苗的花山节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花苗的花山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每逢花山节,各地苗族聚会,吹奏芦笙翩翩起舞,开展射弩、骑马、绩麻、穿针、穿衣裙等竞赛活动。解放以来,还增加了篮球、足球和田径等体育项目。春节,不焚香化纸,不放鞭 炮。正月初一妇女争着背(挑)“早水”,有的称“财水”。下午,小孩上山“烤肉”,青年男女唱歌跳舞,壮年男子上山狩猎,妇女 在一起织花带。
农历5月初5,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同时也是苗族(花苗)同胞的花山节。盐津苗族主要居住的是白苗和花苗,因方言(支系)不同,节日活动的时间也不同,白苗的花山节活动时间是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而花苗是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定为花山节活动时间。
滩头乡生基村是一个苗族(花苗)村,端午节这一天,苗族同胞比过年还要隆重,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吹着芦笙、唢呐、短笛来到花场,参加一年一度的苗族花山节庆祝仪式,开展一系列活动欢庆节日。歌颂苗族同胞,发扬开拓进取精神,建设美好家园,苗家山寨生产生活环境翻天覆地变化的成果。
活动内容有跳芦笙舞、唱对歌、爬竿、骑马、射箭、穿针、织麻;有篮球、足球、射击、拔河、登山、中长跑比赛;有服饰、蜡染工艺品展示;有会亲访友,饮酒谈心为乐;还有晚上的烟花和篝火等。今年县上还组织了一个联队(汉族)参加苗族同胞们的篮球比赛,共同分想苗族花山节文化。
花山节活动,苗族同胞们载歌载舞,丰富精彩的文艺节目,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端午”成了苗族同胞们歌的海洋、舞的海洋,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