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民族(二)

家乡区县: 云南省盐津县

(1)僰人概况
在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僰人头领哈大王,在邻近地兴文一带发动起义。后中央政府派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等人调集十四万大军,终于以嗜血的刀剑剿平了川南和滇东北及贵州部份地区的僰人家园,时间持续了将近两年,刀光剑影染红了每一个草蓬和沟壑。剩下的僰人纷纷逃走,藏匿在各地的溶洞之中。有些为避当朝镇压改姓为“何”。距传说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但无从考证。一个民族就此灭亡。而一个谜就此起源。
“僰人”之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据载,距今2400多年前,已有僰人聚居在宜宾。古代僰人的族属,有氐羌说、僚说、濮说等不同说法,有学者认为僰人是金沙江流域的土著居民,他们接纳了其他民族形成今天的彝族。从地域空间看,当年僰人活动的地区就是今天彝族地区。
查阅汉文史籍,初略统计,对西南各少数民族以“僰”相称的,共有28种。除宜宾的僰侯国外,便是金沙江北岸的邛僰和南岸的滇僰势力最大。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彝族的自称、他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拨(僰)、纳苏拨(僰)、聂苏拨(僰)、改苏拨(僰)、撒尼拨(僰)、阿细拨(僰)等等。解放前,他们被称为“蛮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从汉文字义上来讲,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2)僰人简史
《说文•人部》说“僰,犍为蛮夷。”这里的犍为,是指汉犍为郡,其范围东到江阳(泸州),与巴郡接壤,西至南安(乐山),与越西为邻,北达武阳(彭山)与蜀相望,南至巧家、东川,与滇连界。沿金沙江下游的今天川滇两省结合部的宜宾市和昭通市,是犍为蛮夷——僰人活跃的范围。
僰人曾建立自己的政权,史称为“僰侯国”,臣属于当时强大的蜀国。其建国时间当在公元前三世纪之前,《太平御览》卷166《剑南道•戎州》说:“戎州,春秋僰侯国,戎州即汉犍为郡,治僰道县。” 僰侯国在秦孝王时为李冰所灭。
《华阳国志•蜀志》僰道县条云:“滨江有兵拦,李冰用火烧之。”《庆符县志》又记“秦时,僰道王据守横江,李冰破之,追北于汉阳山。”庆符县境内也传说有僰王坟墓,颇为高大。
王莽新朝(公元9—23年),僰道县改称僰治县.公元14年,滇池地区的僰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反抗王莽暴政。王莽曾三次派兵20万前往镇压,宜宾自然是用兵重地。王莽将僰人较多的胜休县(今云南通海)改为胜僰县。东汉起,宜宾复称僰道县,仍属犍为郡。
僰侯国灭亡后,僰人为躲避强大的汉族势力,进一步沿金沙江流域往西迁徙。《华阳国志•蜀志》说:僰道县“汉高后六年城之,治马湖江会,本有僰人,故《秦记》言僰童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当然,在宜宾,并不排除有少部分僰人留下与当地汉民族融合,并被逐步同化了。

(3)社会经济
僰人是夏朝遗民,商朝的战俘,骁勇善战,善骑射,周武王伐纣时,立下赫赫战功。武王封其首领为僰侯。在今四川宜宾建“僰侯国”。僰人分为:南广河流域支系;横江流域支系;南盘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属横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个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后为农耕民族,农业畜牧业都较发达,尤精于种植果木。在战国时期就以富有著称于世。在明朝万历年间,封建统治者对僰人发动灭族大战后,僰人就改名换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绝壁上的悬棺。这些高高在上的悬棺,历经百年的风雨倾洗,千秋岁月的磨砺,更显现了一种精深玄奥的神秘。

(4)文化艺术
僰人文化,内涵丰富,底蕴厚足,涵盖了古代僰人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包括僰人茶文化、僰人草根文化、《僰蛮遗音》——僰人原生态民间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等。
僰人茶文化包括僰人茶种植的神秘性、采摘的戏剧性、制作的神奇性、品茶的艺术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茶文化。僰人草根文化包括古代僰人在生产劳动中所创造的器具、器械、生产生活方式、技艺,以及由此产生的民俗文化。
《僰蛮遗音》——僰人原生态民间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主要以歌吼、唱跳、戏剧表演、求神祈祷等方式予以表现和口头传承。其属性可分为:号子、民歌、山歌、划拳、喊礼、哭婚、哭丧、周堂、挼坛、唱灯、嬉戏、童谣、民谣、谚语、歇后语、猜谜等。
其文化艺术载体主要表现为:《诗经》体、乐府诗体、词牌、连珠调、绕口令、四言格、七言格、长句、短句等。修辞方面主要表现为: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对比、顶真等。人们在生活娱乐、嬉戏玩耍、劳动作业、茶余饭后、谈情说爱、婚丧嫁娶的时候,或独歌独舞、或伴歌伴舞,或独唱独吼、或三五和合。唱腔大多气势浑厚、粗旷豪放,有的犹如开天辟地、山崩地裂之势,有的婉转诙谐、悲悭凄凉。说辞抑扬顿挫、一气呵成。跳势古朴苍劲,舞步典雅多姿。

sing1e1ine(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