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奋力实现滨海开发建设的新突破
定位建设“新兴产业、绿色能源、临港物流、高端化工”四大产业基地,按照“一城、一港、三园”的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滨海昌邑”战略,统筹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港口及临港物流园区建设、下营滨海新城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和滨海生态建设”五大战役,举全市之力加快滨海开发。5年内昌邑滨海经济总量、财税贡献均占昌邑全域的50%以上,在经济形态上再造一个新昌邑。
(一)突破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完善下营、柳疃、龙池三个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年内完成投入10亿元以上。加大区域融资力度,通过盐田置换、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等方式,2年内新调整建设用地2万亩。目前,滨海经济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2亿元,配套面积达到53.7平方公里。坚持把滨海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强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和专业招商,规划建设5000亩的机械制造工业园、3000亩的石化工业园、2000亩的低碳工业园,加快推进滨港药业、成泰化工、宝迪食品工业园等55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产37个项目。目前滨海经济开发区已落户项目126个,总投资439.3亿元,已投产项目58个、在建项目60个。
(二)突破港口及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坚持把下营港作为“滨海昌邑”的最大支撑,全面加快建港前期准备工作推进,下半年开工建设防潮堤工程。以港口为依托,规划建设临港现代物流园区,扶持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全力打造辐射昌邑全境及周边地区2000万吨规模的临港物流基地。结合港口建设,实施围海造地,造地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进一步拓展滨海发展空间。同步推进下营渔港建设,尽快升级为国家中心渔港,形成商港、渔港统筹推进的良好格局。
(三)突破下营滨海新城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断创新开发模式,提升建设层次,进一步增强下营滨海新城的特色优势和集聚功能。按照城市的建设标准,不断完善城镇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进一步扩大建成区面积,全面推进抓好总投资9亿元的公共服务、商住开发、餐饮休闲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以行政服务区、环岛度假区、近海宜居区、公共事业区、渔港贸易区和以下小路、东西区连接线为轴的“五区两轴”滨海新城发展格局,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
(四)突破道路交通建设。在已构建起“四横四纵”滨海道路交通框架的基础上,积极向上搞好对接,跟上工作,尽快协调启动疏港公路、疏港铁路、沿海公路、海青铁路、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下营、柳疃、龙池三个工业园道路框架,投资1.2亿元的下营工业园新区东四路、西一路道路建设以及北扩区域6条道路和下小路绿化工程年内全部完工,构建更加便捷的滨海道路交通体系。
(五)突破滨海生态建设。严格节能减排、生态保护、集约用地等刚性约束,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亩均投资量不低于150万元,建设期限不超过2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统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和现代渔业,加快潍河口海岛生态综合修复与保护、北部水网、防潮堤等工程建设,规划建设滨海生态林场、潍胶河湿地公园及滨海平原水库,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奋力实现产业优化提升的新突破
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加快三次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高端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提升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五大传统产业,扶持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五工程”,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骨干企业培育,全力推进总投资238.1亿元的昌邑石化100万吨连续重整和180万吨柴油加氢、浩信年产100万套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同大生态高仿真面料等70个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引导和支持现有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提升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流程,争创名品名牌。年内完成工业投入129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200家以上、过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上半年,全市3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01.4亿元,增长12%。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8.7亿元,增长64.6%。
(二)规模化拓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要求,进一步拓展现代服务业新的发展空间、领域和业态,加快推进总投资278亿元的棉纺城物流中心、华海贸易广场等114个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佳乐家、全福元、中百大厦等6大购物中心,中央商务区、翰林商务区、恒鼎新都汇3处城市综合体,宏大生姜市场、青山物流城等6处特色专业市场,年内完成现代服务业投资32亿元以上。深挖历史文化优势,做大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文章,年内规划建设盐业遗址博物馆、丝绸博物馆、文山森林公园等14个重点项目,打造沿潍河70公里生态文化旅游长廊。上半年,完成现代服务业投资14.1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9亿元。
(三)品牌化做优现代农业。以发展安全、优质、高效、品牌农业为目标,加快协会化组织、园区化种养、品牌化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小农水重点县、漩河治理等7项水利工程,年内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依法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园区化种养,年内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园区10处以上,新增农业标准化基地1.2万亩。加快农业品牌化发展,年内新认证农产品品牌8个以上。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上档升级,年内新增潍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内新增200家以上。上半年,完成现代农业投入5.1亿元,增长11.5%。
三、奋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突破
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品位建设,加大“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发展”推进力度,快速提升城镇化水平。一是增强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全面加快以沿潍河、跨潍河发展为主的城区东跨、西接、南拓、北展步伐,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南环路跨潍河大桥、院校东街跨潍河大桥建设,畅通城区四环,搭建35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发展框架;在潍河以东规划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集聚沿潍河、跨潍河发展要素。全力抓好商业大宿舍、姜家大湾等33个片区拆迁改造,院校东街、交通东街等13项城区道路建设工程,下小路绿化、富昌街绿化等11项城区绿化工程。规划建设院校东街水系,贯通长27公里的城市水系,打造潍水绕城的生态城市。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实现城市管理精确高效、城市服务即时便捷、城市运行安全可靠、城市生活安全舒适。二是增强小城镇节点功能。大力推动经济强镇、特色名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壮大“工业、服务业、生态农业”三大园区规模。年内完成投入23亿元以上。三是增强农村社区支点功能。完善75个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工程。加快提升“环卫、绿化、城管”一体化水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年内全市6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县级文明村(社区)标准。
四、强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系统化解决、制度化安排、项目化落实,集中解决群众紧迫性问题。上半年,完成惠民工程投入14.9亿元,同比增长22%。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建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潍坊市技师学院昌邑分院、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二是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市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准备开工建设,饮马中心卫生院年内投入使用。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医疗惠民行动,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新农合参合率继续保持100%。三是狠抓计生工作。进一步优化计生管理服务模式,持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潍坊市人口目标达标一等奖。四是重视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保持就业形势持续稳定。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逐步实现“应保尽保”。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417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62人,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34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800元提高到2000元。
五、强力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严格目标责任和管理,完善考评机制和奖惩制度,加快建设省级生态市。一是狠抓节能减排。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把环评、能评、安评“三道关口”。加快印染余热循环利用、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12个节能技改项目建设,完成紫光水业、海洋水业提标扩容工程,狠抓丰产河、堤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整治。扩大印染废水资源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规模,加快资源化利用设备制造项目建设,推动循环经济规模膨胀、水平提升。二是加强造林绿化。抓好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强林业资源管护,狠抓森林防火和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加快总投资3.5亿元的山东昌邑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建设,启动中国绿色交易网,形成中国北方园林绿化苗木的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交易集散中心,将绿博会打造成辐射日、韩的国际展会。今年以来,全市完成植树415万株,新增成片造林、农田林网8.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8%。三是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地下卤水、铁矿、砂等资源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严格执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充分挖掘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潜力,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搞好未利用土地开发。统筹安排城市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生态水利建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