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县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扎实开展“重点项目推进年”、“教育强县启动年”、“发展环境优化年”、“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县上下心齐劲足、奋勇争先。去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继续保持全市县域经济领先位置。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2.55亿元,增长14.5%;工业增加值101.02亿元,增长3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15亿元,增长25.6%,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生产总值超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1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奋斗目标,在全市年度经济发展考核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基础不断夯实。加快县产业转移工业园“一园五区”拓展步伐,促进工业提速发展,落户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企业已达78家,全年园区总产值31.2亿元,增长76.2%。全县新增、成长规上企业29家,工业项目投资23.70 亿元,增长191.2%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扶龙头创品牌强组织,新增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新增省名牌产品5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个、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10个;荣获“中国沉香之乡”、“全省水产品生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22 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市“滨海发展战略”效应,迅速掀起滨海旅游、滨海房地产等行业的新一轮发展热潮。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2.8 亿元,增长30.6%;房地产开发投资23.54亿元,增长42.9%,商品房销售面积78.06万平方米,增长45.9%;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4 亿元,增长14%。
“电白向前进”深入人心,招商引资工作上新水平。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电白向前进”主题活动暨岭南圣母(冼太夫人)文化节,现场签约、动工、竣工剪彩项目总投资达240亿元,是第一届主题活动的2倍多。各级金融机构对电白发展充满信心,对该县金融授信105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55万美元,由多年的持续低迷落后跃居为增速全市第一。全县固定资产投资69.31亿元,增长87.4%。
城乡建设取得新突破,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滨海新城建设步伐加快,大力推进“五路一桥一广场”、“两湖一海岸”、“城市小公园加绿道”等一系列项目建设,进一步拉开了城市框架。全面完成了325国道亮化工程,全县亮化工程全面铺开并取得显著成效。开工建设滨海新区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城乡清洁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得到初步改善。县城22个小公园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全县186个农村公园完成了规划选址工作。着力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沙琅名镇创建、博贺镇港口村等6个名村创建以及17个示范村创建任务基本完成,代表茂名市接受省的检查,被评为优秀档次,其中博贺镇港口村被评为省宜居示范村庄。
惠民实事有效落实,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县财政用于解决涉及民生事业的支出22.85 亿元,增长22.3%,占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4.9%。预计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13598元、8206元分别增加到15473元和937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9.87 亿元,增长16.8%。十件民生实事高效推进。县、镇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完成,困扰多年的群众办事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竭尽全力推进全县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全年净增参保人数4.58万人,是前25年参保人数总和的1.3倍。超额完成2000户非贫困村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改造任务,全年新增公租房420套,棚户区改造500套,租赁补贴60户。交通建设累计投入1.13亿元,新建和改建公路129公里、桥梁6座。水利建设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示范镇项目各1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宗,成功争取到第四批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项目。农村气象应急预报“大喇叭”工程全面实施,建起粤西首个应急预警“大喇叭”工程。强化扶贫开发“双到”工作,2012年“广东扶贫济困日”全县社会各界认捐3100多万元,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3 亿元,贫困村的办公办学、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建立实施低收入群众生活补贴双联动机制,向低收入群众发放生活补贴230万元。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博贺、那霍、霞洞三个“创强”先行镇已完成了主要建设项目。县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完成第一期建设任务,鼓楼教育园区建设已进入前期论证阶段。全面完成校安工程项目93个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项目125个。文化艺术精品屡创佳绩,获得国家和省级文艺创演奖15 项。县体育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群众就医负担逐步减轻。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被评为全市节能减排先进县。坚持抓好“三打两建”工作,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