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家——伍献文

家乡区县: 浙江省瑞安市

        伍献文,号显闻,男,汉族,生于1900年3月15日,祖籍浙江省瑞安县。1918年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是我国近代动物科学的创始人秉志教授所培养的首批学生之一。

       伍献文是站在中国近代鱼类学高峰上的少数几位科学家之一,他一生的学术进展反映了中国鱼类学的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他奠定鱼类学的坚实基础和初露锋芒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有关鱼类学的研究虽说比较零散,然而却卓有成效。他的第一篇鱼类学论文《厦门鱼类之调查》发表于1928年,是中国研究鱼类的早期著作之一。其后,在他留学法国巴黎期间,发表了博士论文《中国比目鱼类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系统学的研究》(1932),并以此初步确立了他在鱼类学研究中的地位。这篇论文记载了分布于中国的比目鱼类5科33属65种,对比目鱼器官系统的解剖和生物学作了详尽的描述。这些工作不仅在国内同期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也受到国外同行的推崇。

      伍献文是我国组织开展海洋及湖泊综合考察的先驱。早在1935年6至11月,他就组织了渤海湾及山东半岛的海洋及海洋生物综合调查。这次调查虽然规模不大,而且许多工作因为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而未能继续和整理,但它却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开端。1951年,伍献文领导并参加了五里湖的湖泊调查工作,这是国内首次对湖泊进行较长期的综合性科学考察。这个工作为以后的湖泊调查规范化打下了基础。伍献文还参加了三峡水库库区、丹江口水库库区的水生生物调查和渔业规划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伍献文担任了许多科研领导职务,把大半时间和精力花费到科研组织管理工作上,在他的直接指导和规划下,水生生物研究所建立了收藏有30余万号标本的亚洲最大的淡水鱼类标本室,成为国际鱼类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在他的领导下,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鱼类学研究已扩大到鱼类分类学、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和组织学各个领域,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水生所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具有较大的影响,这一切都是与伍献文的努力分不开的。

      伍献文一直是学术团体的热心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参加发起和创立中国动物学会,历任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又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并担任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他还担任过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1979年他又与朱元鼎教授等著名的鱼类学家共同发起组织中国鱼类学会,并被选为学会名誉理事长。他还兼任了许多学术刊物的编辑委员会委员。
     伍献文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也作出了贡献。1956年,他被聘任为中、苏、朝、越四国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的委员,数次参加在北京、莫斯科、平壤等地召开的委员会会议,为加强四国之间渔业方面的合作尽了自己的力量。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赴芬兰出席国际湖泊学年会,1964年到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古巴进行水生生物学考察。他还是国际环境毒理学会的会员,英国林奈学会客籍会员。

     伍献文除了在学术上有很高的声誉之外,他的为人也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伍献文坦诚正直,对朋友和同事肝胆相照,助人为乐,与童第周、陈世骧、刘承钊、朱洗等老一辈的动物学家结下了极深的友谊。早年和他一起在中央研究院自然博物馆共事的方炳文,经常在他家中食宿,情同手足。后来方炳文赴法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幸在巴黎罹难,噩耗传来,伍献文为之伤痛不已,亲笔著文悼念,并介绍方炳文在中国鱼类学研究中所作的贡献。秉志教授于1965年2月21日病逝,当时伍献文正结束古巴考察,归途路过捷克,当他突然在使馆的《人民日报》上看到讣告时,不禁失声痛哭。其对师友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同学、同事以及故乡戚友生活上有困难,伍献文无不慷慨解囊。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自己身在幽禁之中,也还处处关心他人。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网站是http://www.wm23.cn/uniqueboy,还有我的梧桐子主页是http://www.wutongzi.com/uc/43735105.html,大家快来多多关注哦!

浩宇荣轩(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