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榜山·挂榜阁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高榜山·挂榜阁

高榜山,被戏称为惠州的白云山,是惠城区市区的绿肺。高榜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可观红花湖秀丽山水,北可望惠州城璀璨美景,是市民重阳登高、郊游健身、观光揽胜的首选之地。高榜山植被茂密,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属生态风景林。北面从小新村电视转播台办公场地有步行道通往山顶,从新联路至山顶有车行便道。山上有民国雕堡群(电视转播台附近)和陈九成墓(高榜山凤栖洞),附近有江逢辰墓(紫薇山近山顶处)、陈炯明墓(紫薇山)、杨坤如墓(螺山附近),其中陈九成墓和陈炯明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高榜山的主体建筑挂榜阁是城区内登高俯瞰西湖以及市区风光的至高点。

挂榜阁建于惠州市区红花湖风景区,惠州市区制高点高榜山顶上,用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占地1050平方米,建筑形式为仿明清官式建筑风格,采用花岗岩石材墙面,灰色琉璃瓦面,顶部为歇山十字顶。主体建筑7层,高39.99米,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建设投资2400万元,于2009年1月动工,2009年国庆节前完成主体工程。挂榜阁用地涉及惠州电视转播台旧址。所在位置海拔220余米,可在挂榜阁三楼眺望台领略惠州全景。挂榜阁内还设置了电梯及平缓的楼梯,可满足不同人登高需求。

挂榜阁与朝京门、合江楼等仿古建筑相互映衬,成为惠州城市又一道亮丽景观,不仅为市民和游人提供登高远眺、饱览惠州湖光山色美景的好去处,同时也将成为展示惠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惠州这座千年文化古城增添新的亮点。

挂榜阁得名来源于挂榜山(高榜山),“挂榜”顾名思义,有金榜题名之意,建成后的挂榜阁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挂榜阁。每年,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惠州学生,其照片和事迹将在挂榜阁中呈现。同时,为惠州作出贡献的先人,惠州本地的名人,如廖仲恺、邓演达、叶挺,侨居惠州作出重大贡献的外地人,如苏东坡,其形象和事迹也将以一定形式在挂榜阁呈现。另外,专程从山东曲阜请来并开光的孔子木像也将进驻挂榜阁,增加其文化韵味。惠州名人的形象事迹将在挂榜阁呈现,供市民参观。
挂榜阁四大亮点
孔子圣像:孔子圣像由惠州市长李汝求率队前往山东曲阜恭请而回。像高2米,材质为楷木,楷木是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孔林中一种特有的树种。圣像依据孔府档案馆藏一级文物唐朝吴道子所绘的孔子行教像雕刻而成,形象高大,表情丰满。
微缩孔庙:孔庙微缩景观模型历时近一年时间完成,整个模型为广西楠木、沙比利木盒椴木搭配制作而成,长18.5米,宽5.2米,置于高88厘米的地台上,是从金声玉振坊到神庖、神厨的微缩景观。整个模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可收缩,从18.5米收缩至12米,而且大成殿的门可随意打开,内景也全是按照孔庙大成殿复制的,设有牌匾和神龛。
西湖春色:饶宗颐专门为惠州而作的画作,是整个书画展的亮点。饶宗颐今年5月亲历惠州西湖,为西湖美景所触动,于是作下这幅图画。
挂榜阁记句:历时4个月精读之后,饶宗颐先生特地为挂榜阁而作,该幅巨制真迹为书画展亮点,在挂榜阁内,也可看到饶宗颐先生木雕作品。

2010年底,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应邀为挂榜阁题写了全长1566字的《挂榜阁记》。《挂榜阁记》全文:
明嘉靖间,揭阳薛侃始作“西湖记”,谓其以罗浮为镇,故曰罗浮西湖。丰山迤逦入西湖,又曰丰湖。侃时讲学于永福寺,寺久废,现重建。康熙间,佟铭于山门题“鳄湖”两字。侃弟子惠州大儒叶萼,全湖大势记云“西湖者,丰、鳄二湖之汇也。”又云“峦之正出为红花嶂,为宋坑径,为榜山”。飞鹅岭后峰俗称吊鸡岭,又名小挂榜,又名象山。谶纬书谓“鳄湖平、出公卿”。此为挂榜阁得名之来历,本有大与小挂榜之分。叶氏言惠州西湖,实为丰湖与鳄湖之汇。鳄名之盛行,当与阆中陈尧佐有关。尧佐初判潮州,得鳄鱼示诸市。咸平二年,典惠阳郡,偕潮阳许申为佐,申与薛侃同为惠州之聚贤堂十二先生之列。申孙尚宋郡主,今俗称许驸马府遗址,尚存于潮安县城。此惠州名贤之为潮产者也。又惠州归善人谭公道者,居九龙山,其年代有唐及元时人诸说。其乩诗流传名句“除却罗浮三十二,看不厌,是西湖”。清初为王渔洋所激赏。谭公年代,以南唐为近,即着化书之谭峭。香港跑马地黄泥涌道尚存谭公庙,香火甚盛,长洲每年有抢饱山蘸会举行。
挂榜阁与东坡之合江楼隔湖相望,孔子塑像及历代名儒、寓贤事迹陈列其中,此叶萼所以有“鳄湖平,出公卿”语,信不诬也。
惠州因东坡而显名。坡公以寓惠和陶之作,千古传诵,山川荐灵,岭海生辉。李善云:“协人灵以取则,基化成而自远”。斯其验也。
庚寅年初,余应惠州市长李汝求之邀,孙少文、王庭聪及吴惠城诸友偕同,游览西湖、丰渚园、东坡园、博物馆及朝云墓,兴致极高,欣然登山,游挂榜阁。阁高七层,高耸入云际,东江玉带,丰、鳄山水,尽收眼底。坡公先后和陶诸作,一一可以印证,至快平生。自幼讽诵苏诗,多能上口,自作楚缯书歌,步其石鼓诗长篇韵。迈往之情,纵笔所之,不期而与之相近。佛国集诸作,步东坡七古尤伙。其它荦荦大者,如步其韵咏尼加拉瀑布七迭韵,和子由园中花木十一首,后饮酒十首,和方密之用陶公韵。与赵叔雍和东坡海南赠息轩道士韵。余赓和至四十七迭,尤为巨观。余以研究三星堆文化,在四川眉山谒三苏祠,故于东坡认识更深。
一向陶、谢并称。读归去来辞,知陶公称疾,却刘宋著作郎之聘,得征士之美名。颜延年且为作诔。而谢则因与庐陵王有旧,元嘉三年,就义于广州。沈休文撰宋书谢传称其终以反叛论罪,遭遇各殊。拙绘荷花四通屏,题“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即谢于刘宋时所作之名句也。谢诗曾为宇内汉学家译述研讨之对象。故友戴密微翁邃于佛学,首揭其着十四音训。他着如拉萨之会、南华寺六祖慧能真身考,影响至今。余着词籍考,翁首为撰序,并以拙稿作为法京宋代研究计划资料。余论清季越南词家阮绵审,翁即以所藏阮荷亭《往津日记》稿本相赠。余得以着论成编。翁曾邀余游瑞士。余因有黑湖、白山诸集。君译述题赞。白山集即遍和谢诗。复赠阿尔卑斯山图册。余写白山图,曾题句云:“群山势走蛇,其来不可已,屋小如牵舟,红浸夕阳里。飞雪拂空林,朔风振枯苇,青霭密成阴,浮生薄如纸,莽莽万重山,微绛染千里,山穷仆休悲,马后峰头起。”步东坡寒食帖第二首,向嫌其穷途死灰,语过沈恸,改作欢愉之音,见者为之失笑。余应邀于辛未年赴温州“谢灵运与山水文学研讨会”,见悬其巨像于空际,余与侯思孟参加,惜戴翁已下世。公曾申请来华,作上虞永嘉之游,而不果,终生引为憾事。余因步谢庐陵王墓下诗原韵以悼公,久已为人传诵。
坡公在惠,先住合江楼,继移居白鹤峰。今登上挂榜阁远眺,“攀云汉以游骋,如登春台之熙熙,沐至人之休风,齐天地于一指,临川则感流水以叹逝,凭高则怀远而悼近”。诵潘岳秋兴之文,尤有感于余衷。
东坡和陶诸作,影响深远,既开友邦五山文学一大派。坡公自英州来此,先览罗浮之胜,自比于葛洪。在惠州时知交,多方外道释之士,其子苏过同行,曾写金光明经,公为题记。屡书归去来辞,以诒亲友。具见其用意所在。抑余闻之,王灼曾指论坡和陶诗,“开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愚见挂榜一名之取义,意存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聚良才而开盛世,与向上符合。从历史言之,山川、景物、人文因素之因缘结合,儒、道、释思想之融会贯通,不徒称颂画栋珠帘之美,宜力追东坡向上一路,此则区区之微意。想惠州衮衮诸公,必不河汉余言也,是为记。

Yummy(2014-11-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