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之历史名人——洪承畴

家乡区县: 福建省南安市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洪承畴出身望族后裔,是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书香门第。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

  曾祖父洪以诜,庠生(秀才)。祖父洪有秩,贡生。文章有名气,早年卒于赴考途中。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后生下遗腹子洪启熙(字尔朝,号幼迹公),就是洪承畴的父亲。戴氏孝事姑婆,抚孤成长,被朝廷表节孝烈女,累赠一品夫人。

  父洪启熙也中秀才,性格庄重,以至孝名闻乡里。娶妻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生子三,长承畴,次承畹,三洪承畯。承畹早逝。承畯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  “顺治十年(1653)五月,上命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洪承畴招集兵将后就走马上任。到了湖南、湖北后,了解到当时形势较为严峻,采取了“以守为战”,先安湖广,然后平定云贵的方针。1654年,到达湖南长沙,当时长沙一片荒凉“城内城外,尽皆瓦砾,房屋全无”,“民人逃亡,工匠绝少”,“荒凉景象,惨苦难言”。针对长沙这种荒凉现状,洪承畴令抚巨,道巨招集流散出去的百姓。经“两月内,多方招集,民人渐次入城,各占原日地基,以竹草盖房。”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城内城外,住者约有数百间,各有买卖生理,日已增添。”满蒙官兵到来之后,洪承畴令军队“共念地方之,计切安民。”官兵注意严明纪律,不去骚扰百姓,民心得到安定。

  顺治十六年(1659),洪承畴抵达昆明,“疏奏滇民疾苦,帝悯之。即渝户部拨内帑银三十万两,并命户部、兵部谴官前往洪经略军前以十五万两赈济云贵二省贫民,十五万两由洪经略收贮为军需备用”在云贵地区济赈贫民,为人民解忧解难,而且他还严肃军纪,不扰百姓,并要求顺治帝“特颁清汉敕谕,或部发清汉告示,驰传三路营前,大行晓谕,俾各钦奉遵守。”也就是说要把军纪要求用满文、汉文书写成告示,在三路大军营前宣布张贴,让将士们人人都能知道,都能遵守。这样即安定民心,又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为他收复云贵奠定了群众基础。

  洪承畴奉命经略五省,采取一系列以民为本的措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为清初统一中国,稳定政局、维系民族团结作出重要贡献。

  据清光绪年间举人任内阁中书舍人戴希朱(南安诗山人)总纂的《南安县志》卷二十七〈洪承畴传〉后的一段按语记载:“希朱尝读文襄奏对笔记,见其论断施行,皆王者长治久安之道,无纤毫杂霸术,过于管仲远矣。况清朝非胜国之仇,文襄当孤军无援时,太宗厚遇之。又绝粒累日不死,不得不隐忍从事,以俟后图。世祖屡加礼,每以孟子称之,尤以天下才重之,则为其运筹帷幄,以安社稷。数省经略,一代佐命,其功过与管仲,其心更苦于管仲。”这段按语精辟地概括了洪承畴的韬略、才能、功绩及其内心的隐衷,他当年隐忍从事,为的是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使亿万生灵不涂炭;维护汉民族利益,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生产的发展等等。

  洪承畴博古通今,阅历丰富,观其史迹昭然可敬。其文韬武略之才,可谓盖世绝伦。他事清十八年间,忍辱负重,以民为本,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正如孙中山先生所写的:

赞洪文襄

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

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

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

  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争议人物 洪承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是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沦为汉奸。满清开国重臣,同时其所作贡献对于满清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洪莹莹(2014-11-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