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区辖9街1镇,66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面积102平方公里(含水面30平方公里),人口39万。
天心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省政府的南迁和长沙大道的通车,使天心区在长株潭的核心区位和长沙市的战略区位优势更趋明显;交通优势——长沙大道气势如虹,架起长、株、潭三市通衢大道,京广铁路和107国道穿城而过,湘江倚区北上汇入洞庭,一、二、三环线环环相绕,距黄花国际机场仅20公里,同时拥有汽车南站、宝庆码头等大型车站码头,形成了南北东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三产优势——天心区是长沙市的商业大区,三产业占GDP比重 达64.3%。长沙市的名老字号大部分集中于此,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和坡子街民俗名食街的建成营业,更确立了天心区在长沙市的商业中心地位;文化优势——天心区聚集了天心古阁、白沙古井、第一师范、贾谊故居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湖湘文化底蕴厚重,区域内拥有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田汉剧院等新型文体设施,拥有13家科研院所和22所大中专院校,文化气息浓厚;生态优势——天心区具备山水相映、滨江望岳的自然环境和植被完好、绿化率高的生态特色,天心生态新城已成为长沙生态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代表21世纪长沙形象的标志性新城区。近年来,天心区经济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2年,天心区实现GDP增长16.6%,财政收入增长45.2%、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3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2亿元、利用内资17.9亿元、到位外资3335万美元,全年有五年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市第一。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市首位。今年1-6月份,继续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全市前茅。
天心区始终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近两年全区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60多亿元,修建、改造了解放西路、城南中路、黄兴南路、白沙路、蔡锷南路、湘江大道、长沙大道、书院南路等城市主次干道20多条,先后建成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38个,区治大院、湖南天心环保工业园、省府新院、省青少年活动中心、湖南电力科技城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目前省市区三级在区内的在建项目105个,年内计划投资额达92.88亿元,建设规模267万平方米;南部生态新城已启动建设项目近40个,投资总规模达100亿元左右,使天心区成为全市投资开发的一片热土。
天心区亮点云集,拥有多个“三湘第一”,三湘第一商业街——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三湘第一休闲街——解放西路酒吧街、三湘第一美食街——坡子街民俗名食街、三湘第一体育中心——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三湘第一商业中心——五一广场商业中心、三湘第一物流园——湖南钢材大市场物流园、三湘第一府——省政府机关新院、三湘第一大道——长沙大道等诸多的“三湘第一”,成为代表天心形象的特色和亮点。
天心区的社会事业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天心区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科技工作先进城区,全省素质教育先进城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区,八角亭社区成为全省首家“最充分就业社区”,天剑社区安置帮教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青山祠社区“法律进社区”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全国唯一的民间戏剧节—映山红民间艺术节已经花开五度。今天的天心区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充满活力,商机无限。
自然地理
天心区位于长沙城区南部,地形呈波状起伏,地势南北低、中部高,由东向西略斜,西部地势平坦,中部为丘陵地带。由于长期风雨侵蚀,形成红土岗地,地质呈酸性。南门外的金盆岭,地势险要,历为长沙战略要地。
天心区整个地势南北低平,中部属丘陵地带,略高。全区处于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分布相对集中,山、丘、岗、平组合大体为2:3:3:2,适宜于农、林、渔和城建、交通用地的综合布局。
全区成土母质以板页岩风化物为主(占48.8%),其次为第四纪红土,砂砾岩则集中分布于园艺场、畜牧农场等丘陵地带,土质肥沃的水稻土集中于大托乡,特别是京广线以西湖区湘江沉积扇上,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历史沿革
天心区因天心阁而得名。
据南区志记载: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个郡,南区位于长沙郡的临湘县。汉长沙王吴芮,建长沙国,立都临湘。此后三国六朝仍旧。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改临湘县为长沙县,宋哲宗元符年(1098)从长沙县析出五个乡及湘潭县两个乡,置善化县,驻地鸡公坡(今县正街)。
清初善化县分为四乡、五坊厢。南区处在上、下厢。乾隆年间城内设坊,辖十四个铺。南区为十三、十四铺。光绪时期,铺改都,南区为一、八都。辛亥革命胜利后,裁善化县合入长沙县,隶属长沙府,南区为长沙县的城南镇。
1934年,长沙城内设4个区,城南区(即后来的天心区)为第二区,6月成立第二区公所,驻地朗公庙(今朗公街)。辖4个坊、15个保。1938年,长沙市废除区、坊、保、甲4级,改为镇、保、甲三级建置,城南区改为黄道镇、礼贤镇、天心镇。是年11月“文夕“大火后,长沙市政府裁撤,原范围归属长沙县管辖,城区分城南、城北两镇。 1942年初,恢复长沙市政府后,城区划为城东、城西、城南(镇址鏊山庙)、城北、城中(镇址火药局)5镇。1944年1月,镇、乡改区,长沙市划为东、南、北、会春、文艺、金盆、岳麓8区。是年6月日军侵占长沙。翌年2月,置日伪城南镇。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城南恢复区建置,辖8个保,1947年2月扩充为14个保,453个甲,后调整为292个甲。此建置直至长沙解放。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市人民政府派军代表接管城南区警察分局及下设四、五、六分驻所。8月26日成立城南区公安分局。27日市接管国民政府城南区公所,9月撤销旧区公所,成立城南区人民区公所,所址下黎家坡。
1950年6月,全区废除原3个公安分驻所、14个保、292个甲,按地域成立城南路、天心阁、西湖路、社云街、灵官渡、楚湘街、织机街7个居民委员会。
1950年9月,金盆区南大十字路(后更名为南大路)和裕南街两个居民委员会划归南区。1951年5月,南区织机街居民委员会划属东区,西湖路居民委员会划属西区。
1952年,7个居民委员会均改为街道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事处,次年改称街道办事处。1954年,区域调整。全区设南道路、新兴路、裕南街、天心阁、楚湘街、城南路、灵官渡、7个街道办事处。1955年5月,城南区人民政府改称南区人民委员会。1960年4月,区人民委员会撤销,成立长沙市妙高峰人民公社,驻地席草田7号,下辖8个分社(其中一个农业分社)。
1961年9月26日,恢复需南区人民委员会。1968年9月,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人民季员会。1980年10月28日,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 人民政府。
1996年7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长沙市南区更名为长沙市天心区,它除保留原来南区的大部份城区外,还并入了原西区的两个办事处(坡子街、学院街)、原郊区的大托乡、园艺场、畜牧农场等区域。
风土人情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又是一年元宵到,长沙天心区坡子街民俗花灯庙会添异彩。
过元宵去坡子街闹花灯、看庙会,一直是老长沙津津乐道的事情,作为长沙市内为数不多的火神庙——火宫殿,是元宵节长沙市民许愿求福的好去处。
自春节前开始,坡子街沿线从湘江大道到黄兴路步行商业街就挂满了数以千计的花灯。这些花灯与街上透着湖湘地方特色的骑楼、飞檐、翘角、栏杆、台基等廊榭亭台,让人深切感受到纯朴的湘风湘情和浓浓的年味。
栩栩如生的面人,晶莹剔透的转转糖,技艺精湛的吹糖师傅娴熟地挑出一团加热的糖,辗转手中,捏成长条,边吹边捏,鸡冠、鸡身、鸡尾,一只惟妙惟肖的生肖鸡就这样一气“呵”成。作为民俗名食集中的商业街,这里汇集了数以百计的风味小吃。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到火宫殿祈福是不少老长沙人的必需课。始建于乾隆十二年的火宫殿就坐落在坡子街上。每年春节,火宫殿内人声鼎沸,喜笑颜开的老老少少争相涌进殿内许愿求福。
老郎庙是戏曲艺人祀奉祖师爷的庙宇,长沙老郎庙位于天心区坡子街火宫殿西侧的三王街,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老郎神像白面无须,着王者衣冠。长沙戏班供奉的老郎神为唐明皇。传说唐明皇曾大兴梨园教坊,亲自授艺、演戏,故伶人奉其为祖师。
老郎庙会一年要举行多次,并且形式多样。一是老郎神诞日举行隆重、热闹的祭祀活动。各剧种的老郎神诞日有所不同,如湘剧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老郎神诞,京剧则以三月十八日为老郎诞日。届时都要给祖师爷做寿,老郎神泥像的大神龛在大殿正中,神龛前供着寿桃糕团。插蜡烛的拱形架子叫“蜡桥”,香烛点起来,香烟缭绕,灯烛辉煌。
二是节日祭神,尤以元宵节的祭祀最为隆重,祭品也最为丰盛。正月十三上灯,戏班举行灯节祭祖师。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也要祭祀,称为“烧牙日”。
三是重要演出、外地戏班来长演出和伶人参加社会庆典活动时都得到老郎庙祭祖。梅兰芳于1937年3月来长演出,就曾往老郎庙祭拜老郎神,并捐赠香资40银元。梅兰芳在小瀛洲长沙大戏院连演10天,场场爆满,长沙城一度出现“万人空巷看梅郎”的局面。1940年该戏院迁至坡子街。
老郎庙会亦是戏班的行会组织,推选首事、值年人员掌管,章程制度甚严。庙内有红黑两簿。红簿即会员名册,黑簿为已故会员名册。老郎庙每年七月,都要给已故会员烧包,以示悼念。
老郎会设在坡子街有其历史渊源,因为长沙主要地方剧种湘剧就发源在坡子街一带。长沙湘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由江西弋阳传入,与长沙等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后逐渐形成。明代大学士李东阳《燕长沙府席上作》中“夕阳影堕仍浮水,南曲声低屡变腔”之句指的就是弋阳腔。老郎庙早年保留有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福秀班牌。乾隆(1736-1795)末年办的九麟科班为湖南最早的戏曲科班,也位于坡子街一带。
到清末民初,长沙湘剧演出进入鼎盛时期,著名戏班大都集中在坡子街一带。其时长沙最大的湘剧院为叶德辉创立于坡子街东口的同春园,演职员达300余人,按技艺高低分天、地、玄、黄4个演出单位,按角色不同的身份演出,角色齐全,行箱富丽,可谓荟萃湘剧精英于一堂,蔚为大观。其戏台悬联云:“同此一乐;0十分。“又云:”同声歌绛树;0望青葱。”
后来,同春园解体分支,由同春园前台帐房黄谷春集资另建湘春园。湘春园后来居上,成为长沙湘剧业的巨擘。其址位于火宫殿西北测的高井街,建于1914年。黄谷春于同春班中邀名角柳介吾、张福东等数十人,另组福春班在湘春园长期演出,生意日渐兴隆。直至1935年,因黄年老力衰,才由九如班黄元才接手经营,20余年一直兴旺。当时先后在湘春园演出的名角,生行有柳介吾、蒋雨先、陈汉章、欧元霞;小生有吴南云、吴绍芝;花脸有秦庆云、徐初云;旦行有张福东、高飞云、王玉兰、周福坤;丑行有胡普林、傅富春等,生旦净丑,争奇斗艳,可称湘剧的全盛时期。
经济概况
2005年,天心区人民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富强天心,和谐天心”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提质繁北、拓城兴南”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争创一流,全面推进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呈现出安定和谐、文明进步的崭新局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