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1999年,增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4.16亿元,比1994年的64.57亿元增长107.78%。2000年以后,原增城市委、市政府确立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目标,逐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转变”,地区经济增速又进一步加快。至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41.61亿元增至269.68亿元; 2005年与200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5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76%。2003~2005年,增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2005年居全国从2003年的第25位上升至第19位。
2011年增城地区生产总值(含广本)788.18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分别比全省(10%)和广州市(11%)高3个和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75685元,增长12.48%。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5.95亿元、483.54亿元和258.69亿元,分别增长5.21%、16.65%和9.0%,对增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64.78%和31.33%,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8.42个百分点,继续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4.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6.13:60.81:33.06调整为5.83:61.35:32.82。
2012年,增城区地区生产总值850.08 亿元,人均GDP80884 元、工农业总产值1799.71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93 亿元,分别比2011 年增长13%、12%、15.17% 和13.45%。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领跑全省,位居全国第9位。
第一产业
增城历史上是以种粮为主,果蔬、畜牧、水产并举的综合农业经济。
1994年以后,增城进一步加快“三高”农业的发展步伐:一是继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并逐步推行股份合作制;二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减粮、增菜、扩花、优果”思路发展商品生产;三是划定农田保护区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994年已划定农田保护区4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96%。2000~2005年,紧紧围绕广州、深圳等大都市的需求,在“荔乡仙境健康游”(何仙姑旅游景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带动下,发展以“好吃、好看、好玩、好销、好价”等“五好”为特征的都市农业。
至2005年,全区已建立300亩以上的优质米生产基地49个,共11.8万亩;100亩以上的荔枝、龙眼等水果生产基地251个;40亩以上的水产品养殖基地201个;年上市量1000头以上的生猪饲养基地52个;年上市量3000只以上的“三鸟”饲养基地167个;年种植3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23个。于2002年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工作站,至2005年共培训农民3.6万多人次,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新路。
2012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95亿元,增长5.21%。农业总产值78.94亿元,同比增长5.04%。
第二产业
二十世纪50~60年代发展了一些工业,但基础比较薄弱,行业比较单纯。至1978年,全县工业产值0.97亿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23.4%。1979年以后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开始得到较快发展。
至1994年(撤县设市后),全区工业产值104.16亿元,占工农总产值84.70%,比1978年工业所占比重上升61.3个百分点。1994~1999年,增城先后出台多项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和《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并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引进外资工作,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初期,增城工业的发展主要靠国营和乡镇集体企业,生产规模小且技术含量低。1993年全县工业企业4513户、从业人员86721人,平均每户只有19人;企业年产值59.3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574元/人。2000年以后,在南部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骨干项目,主要的有生产规模12万辆的广州本田汽车二厂、生产规模100万辆的五羊本田摩托车新工厂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业、牛仔休闲服装业等支柱产业。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新塘镇的牛仔服装产业,全镇年产服装3亿件,产值100亿元以上,占全国同类服装出口量30%以上,被评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至2005年,全区工业年总产值542.53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38.5%,比2000年提高29.35个百分点。
2012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7.62亿元,增长16.12%。工业增加值增长对GDP的贡献率达59.62%,拉动GDP增长7.7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1786.6亿元,同比增长16.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56.6亿元,同比增长18.91%。
第三产业
1993年增城撤县设市后,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在国营和供销社逐步退出市场的同时,鼓励、扶助私营和个体增设经营服务网点,引入现代化超级市场经营模式,增建一批综合市场和家用电器、服装、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粮食、钢材等专业市场,配套完善交通、通信设施,商品流通的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至2005年,全区有各类市场从1993年的24个增至90个;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8亿元,比2000年增长40.50亿元,比1994年增长61.29亿元。交通运输、房地产、通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1994~2005年共362.27万平方米,平均每年销售30万平方米。2000年以后,新开发和扩建一批旅游景区,旅游业有新的突破,特别是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开发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