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指南:
交通:
公交:从上海出发还可以乘坐长途汽车,长途汽车站有买到衢州或者开化的车票,然后在衢州或者开化再转车到钱江源(注:现在衢州车站有直接到钱江源的旅游车)。另外,如果自驾车的话,行车路线有两条:1,上海出发走8高速公路一直开到浙江常山转入205国道一直可以开到钱江源森林公园门口;2,上海出发走320国道一直开到浙江常山转入205国道一直可以开到钱江源森林公园门口。自驾:起点:杭州站终点:钱塘江大桥详细行车指引:1向东北出发走200米并右转到西湖大道,沿西湖大道走7公里并左转3走100米并直行到中河路高架4沿中河路高架走47公里并右转到闻涛路5沿闻涛路走24公里并左转6走1公里并右转到江南大道7沿江南大道走15公里到达目的地。总路程约1037公里。
美食小吃:
杭州菜以其质优价廉风靡江南。杭州菜属中国八大菜系之浙菜,“清爽别致”是杭州菜的最大特色。选料时鲜,制作精细,品种繁多,注重营养,讲求鲜咸合一,清淡鲜嫩。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盛赞“天下酒宴之盛,未有如杭城也”,也有“闻香下马”的典故。
历史文化
观潮记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尤其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镇是观潮最佳处。清费饧璜(1664-?年)《广陵涛辩》云:“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王充《论衡·书虚篇》提到“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又说当时钱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但是,王充只说“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没有说赋钱塘江潮。可见,东汉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估计,当时还没有形成钱塘观潮风俗。 观赏钱塘秋潮,在汉、魏、六朝时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遂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有一首诗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故事传说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他只要轻轻呼一口气,就把一群人全部吹倒、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扁担的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的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真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好像闷雷滚动。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历史沿革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遂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有一首诗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
“鬼王潮”来袭观潮客遇险
2014年8月13日下午2点30分左右,浙江省杭州市,钱江大潮在萧山美女坝冲击丁字坝后形成的回头潮十分凶猛,经过碰撞翻越护栏,冲上江堤。2014年8月13日,浙江省杭州市,当日下午3时左右,钱江大潮如千军万马之势涌向杭州下沙七格沿岸,令许多观潮者、行人在防护栏内躲闪不及。[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