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核雕花被誉为“上蔡民间一绝”,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上蔡县东岸乡人用小小的桃核雕刻成手链、绣球、十二生肖等雕花工艺品,深受群众欢迎,并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由于其具有品种花色繁多,形态各异,做工考究,图案细腻逼真,造型栩栩如生等特点,在海内外享负盛名,2006年被河南省政府纳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桃核雕刻工艺发展之初,主要是“桃核扣”。这种“桃核扣”,是先有“扣”,后有雕刻工艺。民间艺人们找来桃核,将其加工成扣子的形状,钻孔,缝缀、固定在衣服上。雕花桃核扣的原料,是一种野生桃的桃核,大多生长在伏牛山和太行山等山区。正月开花,头伏成熟,果肉苦涩,当地人没有人愿意吃,这里的群众叫它为“扣桃”。正是这种野生桃的桃核,质地却特别好,厚实,耐磨,非常适合上蔡人用于雕刻各种图案。柴庄、大苏庄、牌坊刘村过去都利用房前屋后及村边闲地曾有大片种植,所产桃核基本可满足本地加工用。需量大不够用时,再到伏牛山及太行山区去收购。加工桃核扣的工具有钻、锉刀、镊子及挫口板。从原材料到成品,要经过浸泡、清洗、上色、上光、晾晒、打眼、磨光、加工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凝聚着艺人们无数的心血。制作时,先将桃核钻眼,再用镊子钳着眼,放于挫口板上,而后用锉刀按照要求大小和形状加工成形。经过加工的桃核扣,形状如桃,上圆下尖,尖部有一小孔,用于缝缀扣绳以固定衣服上。扣子加工成形后,再在扣面上雕刻图案花纹。花纹多种多样,图案千姿百态,有古钱、蜂窝、猴头、盘丝、寿星老等,有的还刻有诗歌或谜语。
如今,上蔡县东岸,已经真正成为全国的桃核雕刻工艺制作基地,其中仅柴庄这个只有1300人的村子,360多户人家,家家都有制作作坊,人人会桃核雕刻工艺,就连7、8岁的小孩童,随便叫出一个来,都能给你讲得头头是道。以柴庄为中心,辐射周围很多村庄,桃核雕刻工艺在当地遍地开花,并且形成了产业化链条。上蔡桃核雕刻,这种古老的民间工艺,乘着时代之东风,正扬帆驶向无限广阔的未来。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制作考究、经久耐用,且物美价廉,除用于人们“避邪消灾”心理之需,更以其造型美观,花纹多种多样;图案千姿百态,细腻逼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该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东北、两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山东诸省,并经义乌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为天下华人和西方人所喜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