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1630~1696年),字翁山、介子,号冷君、华夫等,沙亭乡(今新造镇思贤村)人。生于明清易代之际,幼寄养于南海西场邵氏家,初名邵龙,号非池。父宜遇为民间医生,对大均督责极严,日必读书30页。大均年15,善诗文,与里人结西园诗社。年16,从陈邦彦受业于越秀山。同年,归番禺,复姓屈氏,更名大均,字绍隆。翌年,清兵陷广州,其父告诫说:“今之时,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大均受师教父训,矢志反对民族压迫。
顺治四年(1647年),大均从陈邦彦抗清,独领义军一队。六年,往肇庆向南明永历帝上《中兴六大典书》。翌年,清兵再陷广州,为逃避清廷迫害,遂在员岗村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号今种,字一灵,号骚余,并将其所居名“死庵”,又佩永历铜钱一枚,以示誓不屈服清廷。
自九年始,屈大均为联络各地反清志士,远游庐山、南京、榆关和辽东、辽西等地。十六年,他在会稽与魏耕同谋匡复大计,派人送“腊丸书”与郑成功联系。六月,郑成功率水军攻南京,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后兵败退回厦门。十八年,清廷捕杀魏耕,大均急至桐庐躲避。次年,归抵番禺,蓄发还俗归儒。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强令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大均避难入泷洲(今罗定)。四年,复北上南京,翌年再至西安,与李因笃等十五省区著名文人义士聚会。六月,与李因笃至代州,由李介绍,与王华姜成婚。八年,重回番禺。次年1月,移家东莞,旋游高、雷、廉诸州。十二年,吴三桂反正,起兵讨清,大均到湖南,上书言攻取之策,授以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后悉吴三桂阴图称帝,乃托病归家,隐居番禺沙亭,从事著述。
大均晚年以诗文为反清手段,将清廷野蛮屠杀和残酷掠夺的罪恶与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记述下来,激励后人继续斗争。他写的《舂山草堂感怀》诗:“慷慨干戈里,文章任杀身。尊周存信史,讨贼作词人。”表明了写作的目的、态度。他的《猛虎行》,把清军的疯狂屠杀、破坏和掠夺,比喻为吃人的猛虎,《菜人哀》则描绘广州有人自卖身为肉于市的凄惨现象。十七年,大均编著了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方物专著《广东新语》。二十七年,屈大均至澳门赋《澳门》诗六首,向国人敲起“外国频挑衅,西洋久伏戎”和“筑城形势固,全粤有余忧”的警钟。是最早以诗文揭露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我国进行扩张侵略的诗人之一。
三十五年,屈大均病逝,年67岁,葬于番禺沙亭宝珠岗。生前著作甚丰,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皇明四朝成仁录》(屈沱五书)。晚年更删订文钞10卷,其他著述尚多,在“岭南三大家”中最为人推崇。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83762022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huanshi846
个人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56824172.html
词条个人主页:http://www.wm23.com/wiki/uc/82864.ht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