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古镇

家乡区县: 云南省永胜县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束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入选CCTV“中国魅从丽江古城往北,沿中济海东侧的大路行约四公里,便见两边山脚下一片密集的村落,这就是被称为清泉之乡的束河古镇。当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走过此道,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古镇之古称。历史开通于唐代的茶马古道,从滇南经丽江直达西藏拉萨,经唐、宋、元、明、清千余年的运营发展,促进了沿线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束河即是丽江坝子中保存完好的驿站,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1]
进入束河村,你可直抵束河中心集市,在这里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一个类似大研镇古城四方街的广场,面积约250平方米,亦称束河四方街,赶集的日子里异常热闹,曾是丽江皮毛交易集散之地。广场四周均为店铺,古老的木板门面,暗

红色油漆。还有店前黑亮的青石,脚下斑驳的石坡路面,以及闲坐的老人,勾勒出束河古朴自然本色。站在广场中心,你细细观察体会,大研古城四方街完全是束河的翻版,纳西民族由游牧向农耕,再走向城市,从这里你可找出一些痕迹。沿束河街北走100米,便可找到溪流的源头“九鼎龙潭”,潭水透明清澈,日夜涌泉,束河人奉为神泉,于是建有北泉寺。寺内陈设与古城其它寺院没有什么区别,倒是源边临水一角,有一个“三圣宫”楼阁,为传统四合院,里面供奉的皮匠祖师。因为

力名镇”。含书之地
束河坐东朝西,背风向阳,村后山林为玉龙山南下之余脉,山形秀丽,植被茂密,白沙岩脚院有凤凰山,为丽江木氏发祥之地,至束河山形再变,呈祥瑞之象,堪舆家称为“丹凤含书之地”,预言文化昌盛,兴旺发达。[2]
清泉之乡
村北柳荫深处有九鼎、疏河两个龙潭,泉水清澈、波光闪烁,分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后、菜园田边穿流而过,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乡之秀。[2]
皮革之乡
由于茶马古道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后,该地成为滇、川、藏交界地域内著名的“皮匠村”,
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
出产皮鞋、皮货、麻线、铁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迹走遍茶马古道的每一个角落。[2] 农耕图腾

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内健步而行,丛林般的粮架耸在青龙河畔,构成纳西族农耕文化的图腾标志。[2]
代表节日

达瓦纳西努
汉译为腊月,纳西人疯了,春节将临,纳西人忙于置办年货,准备过年,忙忙碌碌,近乎疯狂。除夕之夜,每家餐桌上都必须有腊猪头肉、相鸡、鱼等,表示吉庆有余。正月初一,忙碌一年的家庭主妇可以睡一次懒觉。早上吃素,白天祭祖坟。古时正月以祭天为主,元人李京有:“不事神佛,唯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的记载。徐霞客曰:“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
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棒棒节。棒棒会实际上是为春耕作准备的一次农具交易的盛会。邻近各县的农民,乃至大理、保山、西藏一带的农民和商人,都携带本地特产到集会上出售,然后购买所需物品。交流会上,不仅农具、果树苗木、花卉盆景种类齐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杂货应有尽有。
三多节
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初八,相传是纳西族战神三多的生日,他是玉龙雪山的化身,是一位白盔甲骑白马的勇士,是民族的保护神。
火把节
农历6月26日前后共三天,白天斗牛,晚上点火把,举火游行,群萤乱飞,是仲夏夜的狂欢节。
骑马
马是人类的朋友,忠实的伙伴,无论是征战迁徙,还是马帮驿运,纳西族人都离不开马,所以纳西人不吃马肉,不剥马皮,不喝马奶,如今马的作用大不如前,但你可以骑马进古镇,体会纳西绅士的往日风采。[2]
古老的石桥,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马石,马锅头的豪宅,还有马鞍、马铃、马灯、皮口袋、酥油桶,以及来自印度、尼泊尔、西藏的各种旧货,抚今追昔,让你浮想联翩。[2]

黎东东隆冬强(2014-11-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