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商洛大云寺
现坐落在商洛市商州区工农路中段。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前627—649年),奉祀佛教神玄武帝,武则天为达到做女皇之目的,借助宗教神法的“法力”,大兴土木,令诸州各建大云寺,商州大云寺便应运而起。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更名为“大云寺”。现存大云寺面积8000平方米,4座大殿基本保持原貌,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云寺内有《五戒本生》的壁画,描写佛教“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缘起的五个故事。壁画绘于大云寺大雄宝殿东墙,五组画自右向左,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大云寺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制颁天下,令两京诸州”所修建的。其目的是利用佛教为其登上帝位大造舆论。在唐高宗永淳二年(683)驾崩后仅三个月,武则天就将太子李显从皇位上赶了下去,独揽了朝政大权。在对朝廷体制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还做出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给一些著名僧人很高的礼遇,并出钱修寺造像,如著名的龙门奉先寺毗卢遮那佛像就是在武后直接支持下雕凿的。武则天不遗余力的支持佛教,而佛教徒也知恩图报为其登基出计献策。永昌六年(689),一批僧人伪撰《大云经》上于朝廷,经文中讲:武后要以“女身”做威服天下的帝王。天授六年(690)四月,东魏国寺和尚法明等人利用这个故事,编撰了一部四卷《大云经疏》献给武后。《经疏》中称:“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武则天看后即刻颁布《经疏》于天下,令诸州修建“大云寺”,并各藏《大云经疏》一部广为宣传,为改李唐江山为武周天下,登上帝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清代改做启秀阁,成为商州“八景十观”之一。清人王时叙《远山诗草》中赞此阁道:“千峰万岫走商城,金凤山高旧有名,一白菊溪开秀阁,梵声不听听书声”。明初毁于兵燹(xian,音显),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建新寺于城西门内,仍号“大云寺”。原寺为“上寺”,新寺称“下寺”。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知州李素募捐大举增修,工未竣去任,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知州焦云龙始将其全部建成。现存前殿、中殿、后殿各5间,厢房40余间,占地20多亩,屋面经过改建,多失去原貌,唯梁架依旧。三座大殿座北向南,以山门为轴对称,总体布局是一座四合院式的高宇建筑群体。千余年来,“两京诸州”的“大云寺”均已坍塌焚毁,唯有商州“大云寺”幸存于今,商州大云寺也因潜函着这样一段与武周女皇有关的历史而令世人注目。现今,商洛大云寺为商洛市博物馆所在地。
大云寺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因为一个特殊的事件而产生的一座特殊的寺院;这座寺院的创建与一个特殊的女人有关,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公元690年,已当过皇后、皇太后的武则天想当皇帝,苦苦寻求合适的理由。在洛阳白马寺和尚冯小宝等人的帮助下,找到一本《大云经》,经书里写有“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这类的话。他们便利用这几句话推行“易世革命”,说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代唐作阎浮提主”。于是便改唐为周,做女皇帝,诏两京各州修大云寺,诵《大云经》,宣扬“君权神授”。一时间全国各州郡修起了大云寺。商州当时属于西京长安的“京畿之地”,所修大云寺颇为壮观。它前临丹江,后倚金凤山,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城外的叫上寺,城内的叫下寺。
历史同女皇开了个玩笑。公元705年,女皇的儿子李显恢复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诏毁大云寺,全国各州的大云寺很快毁完。商州大云寺被地方官改名“西岩院”而幸存下来。到了元代至正年间,对商州大云寺进行大修,因大殿山墙的每块砖上都印有“大云寺”三个字,只好又把名字改了回来。
或许有人问,妙龄女郎的弥勒佛像是怎样变成大腹便便的弥勒菩萨了?请大家到佛宫后边看。佛宫后面这个像是弥勒佛像,五代时期,浙江奉化出了个“布袋和尚”,热心帮人,排忧解困,很得群众信仰。他临终时说了几句话:“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便有人以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化身,就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了弥勒佛的像,女像的弥勒菩萨从此就变成了男像的弥勒佛了。弥勒佛像下面这三句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是佛家“三生”和“三门”的中国化诠释。佛家三宝是“佛、法、僧”,人门学徒的条件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人对此产生误解,把“三皈依”说成皈依佛像、佛经和出家人。武周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应运而生,而禅宗“六祖”慧能讲《坛经》,便把“三皈依”讲为“皈依觉、皈依证、皈依净”,使人耳目一新。按照《坛经》的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嗣后,“觉、正、净”便成为中国佛家的“三门”。佛家的各个教派,都是从这三个门中分化出来的。入教学佛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条件,任选一间。凡离开这“三门”的,便都是邪教。大殿叫天王殿。是供奉四大天王和弥勒菩萨的地方。天王殿佛靠上这尊像是弥勒菩萨。弥勒是他的姓,他的梵名叫“弥勒·阿逸多”,《大云经》说弥勒提前下生,解救众生。武则天借用这些经文,暗示冯小宝等人鼓吹她就是“弥勒转世”。所以大云寺弥勒菩萨的造像具有“男头女身”的特点。有人说这是武则天的写照。
大云寺的大雄宝殿的檐口斗拱之间,有40幅彩色画像,画的都是坐像。他们端坐在莲花上,悠然自得,仿佛就在极乐世界。这些画画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元以后,有多次图染和补画的痕迹。大殿中的原有泥塑于解放初毁弃,据知情者言,主佛位塑的是释迹牟尼同他的两个弟子迹叶和阿难。方悟入四大空门)反映了佛教关于“世界”问题的总看法和总观点。这里略作简单介绍:《淮南子》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佛经则说:“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西南北上下四维名界。”二者所指同是无量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合称。所以说,佛教所说的“世界”也就是“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和“四大皆空”是佛家宇宙观的两块“基石”。佛教以为,太阳和月亮所能照耀的地方(须弥山)为一个小世界;集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因其中重叠了三个千数,所以称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你看这个“佛国土”该有多大!在无数个佛国土里,四大种物地、水、风、火(地泛指固体物、水泛指液体物、风泛指气体物、火泛指功能)组成的“色蕴”体在。万有因果律。的作用下,不断经历着“成、住、坏、空”的循环过程。“三界”中除无色体外,其他所有物体都逃不掉这个过程,所以叫“四大皆空”。只不过各种物体的“成、住、坏、空”过程有快有慢,快的只有“一刹那”,慢的则要以“劫”来计算,谓之“在劫难逃”。“劫”是梵语,汉语译为“长时”。
第二个故事《金佛像》,说的是:僧逝罗国王宫旁的佛牙精舍有个金佛像,头上有颗珍贵的宝石。有个穷人去偷宝石佛像不断升高。偷的人够不着,退而叹息道“佛大慈大悲,愿给所需要的人施布一切;我现在饿得难受,想摘下宝石换饭吃,佛怎么舍不得呢?”他话音刚落,佛像就低下了头,任他把宝石摘了去。小偷拿宝石到珠宝店换钱,店主认出这是金佛像头上的,立刻拿他叫国王审问。小偷把经过如实票告国王,国王察看后很惊讶,便给小偷一些钱,让把宝石重又安置在傲像头上。但这尊佛从此一直低着头;似在告诉人们:救苦救难任重道远,作为大慈大悲的佛没有理由穿金戴银,趾高气扬。
第三个故事《奇特的寺》,说的是:屈支国王要云游四方卜命王弟监国。王弟暗地割下自己的生殖器,用金匣密封,叫目王存好。国王回国后,果然有人陷害王弟,说他在监国期间,淫乱王宫后妃,国王听后大怒,要对王弟严刑惩处。王弟请求国王打开金匣,看验被割断的生殖器。王弟说:当您命令我监国的时候,我就害怕遭受谗言之祸;特别是男女私情,尤其难以说清。于是用自宫来表明我的心意。”国王对王弟心怀敬意,任他随意出人后宫。一天,王弟在路上遇见一个人,赶着500头牛去骟割,遂有同病相怜之感。他拿出财宝赎回了这群牛。由于慈善的力量,生殖器又长了出来。王弟有了男性生殖器,便请求不再入宫,要去出家当和尚。国王为他建了座寺,寺顶上塑了个象征男性生殖器的装饰物,以表彰王弟的完美操守。
大殿西墙这幅画叫《三教九流图》,它反映了武周时期多种文化走向融合的历史。“三教”是老子创立的道教、孔子创立的儒教和释逝牟尼创建的佛教。“九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中的九大流派(道家流、儒家流、阴阳家流、名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纵横家流、杂家流、农家者流)。秦以前,道家位列儒家之上。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跃而成为正统,东汉以后,佛法西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挑战,儒、道、佛三家一直处于冲突和融合的交织中。先是儒道联合反佛。佛家为了获得立足之地,便依附道家,拉拢儒家。到魏晋南北朝,三教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佛教不再试图服鹰于儒道,而是要求包容于儒道而成为三教之首。北周武帝崇尚儒学,亲自召集群官、沙门、道士等,对三教正式排位;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后。
第五个故事《执狮子》,说的是:南印度有个国王将女儿嫁给邻国的太子,娶亲途中碰到狮子,迎送的人四处逃奔,只留下公主。狮子就把公主背迸山,捕鹿采果供养她。几年后,生下一男一女,虽是野兽血统,却有人的智慧。这对儿女趁父亲远出打猎的机会,和母亲一道秘密逃回乡间。狮子失去亲人,既痛又恨,就走出山谷,残害生灵,谁也不敢接近。国家要除掉狮子,以重赏招募勇士。狮子的儿子不听妈妈的劝阻,而去应募。他喝了许多酒径直向狮子走去。狮子只知道和儿子亲假,任凭凶子刺杀,以至于把肚皮剖开,含悲死去。看的人都觉得很奇怪,想间个究竟。儿子乘着酒兴,把过去的事都说了出来。国王以重赏酬报他的功劳。以流放惩罚他的逆伦,把他流放到印度洋的一个孤岛上去。他临走告诉人们,千万不要酗酒,一旦喝多了,不但忘了母亲的教导,连父亲也不认得了。
商洛习俗,无论红白庆典,吹鼓手不得登堂入室,一般都安排在门外,即因为吹鼓手是下九流的缘故。“三教九流”使佛、道、儒各家学派的思想更加深刻地楔人中华文化的底层,促使中华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