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枞菌(学名:Collybia albuminosa)为白蘑科植物鸡枞的子实体。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黔书》道:“鸡枞菌,秋七月生浅草中,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纷披如鸡羽,故名鸡,以其从土出,故名枞。”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含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磷、核黄酸等物质。鸡枞的吃法很多,可以单料为菜、还能与蔬菜、鱼肉及各种山珍海味搭配,可无论炒、炸、腌、煎、拌、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滋味都很鲜,为菌中之冠。鸡枞仅西南、东南几省及台湾的一些地区出产。鸡纵菌的别称很多,因地而异,广东称鸡纵,潮汕称鸡肉菇,鸡枞菌
鸡枞菌
福建还称鸡脚菇或桐菇,四川称斗鸡菇或伞把菇,台湾和福建叫鸡肉丝菇。在日本称白蚁菇和姬白蚁菇。还有人称鸡肉菌、鸡纵花、荔枝菌、六月菌、拆菌、白蚁菌、鸡油菌等。在明代之前的古籍中名称更多,有鸡菌、鸡傻、鸡宗等。
还因发育程度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在出售鸡纵菌的市场上,还有许多有趣的叫法。当地人把菌盖呈白色的叫白皮鸡纵,黄色的叫黄皮鸡枞或反毛鸡枞,带黑色的叫青鸡枞,灰色的称黄草鸡枞,菌韬开裂、露出白色菌肉的称花皮鸡枞。鸡枞菌是丛生性菌类,数朵相连着,谓之窝鸡枞,偶尔散生者为散鸡纵。有时数十朵至数百朵相连,又名火把鸡枞或斗篷鸡枞。其中,质量最好的是蒜头鸡枞,次为开鸡纵,再次为火把鸡枞。
营养分析
鸡纵系野生食用菌之王,其肉质肥厚,质细丝白,脆嫩爽口,清香鲜美。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锌、锶、铜、钠、猛等11种微量元素和7种氨基酸。
食疗作用
据《本草纲目》所载,鸡纵有“益味、清神、治痔”的作用。
简单鉴别
1、菇伞形似斗笠:菇伞顶部有显著之凸起,使其整个菇伞呈斗笠状,该中间之凸起即称之为伞尖。
2、伞尖如铁似钢:以手指触压伞尖时,其硬度有若铁器扎手,这是其他菇类所没有的。鸡肉丝菇依种类不同,其菇伞之大小差异极大,大者直径可达20cm以上,小者不及3cm,而其伞尖均极为坚硬,是其共同之特点。
3、菌褶白色:鸡肉丝菇菌伞表面,有灰、白、米黄等等颜色,而其菌褶初时均为白色,以后渐渐老熟而呈乳白或稍带黄色。
4、菌根一条菌根不分枝,一条直通地下之白蚁巢,此菌根在学术上一般称之为假根。
俱有以上四项特征者,已足以确定为鸡枞菌了。
鸡枞采摘
鸡纵菌生长有特性,它如一年在这地方长,不扰动它,第二年它还会在原地方长,这叫“鸡纵窝”,什么时出窝,也如约定了般不爽。这鸡纵出头的“窝”下,必有一种类似白蚁巢结构的土块。若动虫迁,第二年此处就不会有鸡纵了。
鸡枞菌
鸡枞菌
采鸡枞也是考究的事,首先鸡纵窝切莫告诉他人,其次要抓紧时机。鸡纵以顶上伞盖未张时最鲜嫩肥美,若候其出土,伞盖一张,马上“纷披”,肉就老了。采了鸡纵,要根部涂点湿泥,可“养”它一二日,日子过了则菌干如柴。
昌宁鸡纵菌品种较多,通常以颜色分为青鸡纵、白鸡纵、黄鸡纵三类,而以形貌俊秀、肉质细嫩的青鸡纵为上品。青、白二类盛出于六七月,黄鸡纵稍晚。找鸡纵,是一项收益可观的生产劳动,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娱乐活动,往往利乐双得。据说,采鸡纵不光要有敏锐的眼力和灵敏的嗅觉,而且还要知天时、明地利,因为什么时候、哪些地块出鸡纵,都是有一定“下数”的。而一旦发现了鸡纵,只可悄悄采集而不可高声欢呼,否则便会把“鸡纵娘娘”吓跑,以后它就不出了。因而,有的人为在同一个“鸡纵窝”重复收获,还十分细心地将其用米粒围住,相传这法子还很灵验。
精选妙藏
鸡枞菌的采收,原则上是愈嫩愈好,亦即在其刚出土至伞缘与菇柄成45度角以内者为佳,而以伞缘平直之前为其最低标准,如菇伞达平直甚至翻转者,已属过老而致口感较差。在大雷雨后之数日内,最好每天清晨前往可能出菇之处寻找采收,如过了中午之后,往往因气温过高而致菇体很快即行腐烂。
鸡肉丝菇采收后,将其假根一一切除,并洗净菇柄基部的附土,然后以纸张包裹,放入塑胶袋或保鲜盒,置于12℃之储存库中,可保存良好之鲜度达一周以上。鸡肉丝菇存于10℃以下者,依温度之下降有渐次被冻伤而影响口味之现象,如温度在14℃以上者,则依温度之上升而有渐次加速腐烂的情形,尤其达30℃以上时,一般在一天内即可使鸡肉丝菇产生腐烂现象。
鸡枞妙趣
有人从《庄子》的“朝菌不知晦朔”里,推测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食用鸡纵菌了。
明朝的高宗皇帝朱由校,最嗜鸡纵了。只因鸡纵娇嫩易变质,采后过夜便香味大减。为此,正像唐明皇为使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南国佳果荔枝,而令沿途驿站快马急递那样,他也每年由驿站用快马急送鸡纵菌到京城。不知是鸡纵菌稀罕难得,还是高宗皇帝太偏爱此物,以至于连正宫娘娘张皇后也没有分享这一佳肴的福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