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乞丐是怎样的生活,我想大家都能从主观上说出个一二来。话分两头说,我先说流浪汉,其实流浪汉的生活和心境,大多数人都理解在表象,无非被家里人逐户,没有亲人了无依无靠,或是没钱维持生活,也或是受到某种刺激而伤了神变得疯癫流浪。。。听过有人讲述过把自己打扮的破破烂烂去融入到流浪汉中跟他们共处,如果我们能够放下面子去接近一下流浪汉,你会发现他们有对这个世界不同的感受,其实他们当中家里富裕的大有人在,但为什么又出去流浪呢,交谈中会发现他们还是心无是处,还是心没有着落。有些流浪汉会跟你讲诉他的人生,他对人生不同的感受,你会发现吸收很多,句句都是接地气,感人肺腑。有些人死要面子,不能屈不能伸,有些人会不关乎面子,不在乎别人的冷眼冷言,换回成就。
流浪汉跟乞丐不同,虽在衣衫造型上有雷同之处,但生活生存方式截然不同,流浪汉不去向路人寻求帮助和施舍,他们到处觅食东拾西拾来维持自己的生活,靠自己最低限的能力来活下去。反之就是乞丐了,同情之心怜悯之心大多数人都有,面对他们我们都有过施舍,因为现在的乞丐太多了。但在这几年,一种令人比较厌恶的乞丐风来了,有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大都在七八十岁在乞讨,有的养活家里病重之人,有的供后代读书等等,他们基本上都是丧失了劳动力,希望得到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但想想还有五六十岁的人上街乞讨,要是缺胳膊少腿到还能理解,家里没什么经济来源,穷,或者子女不在,但四肢健全也去乞讨的人不在少数,什么心理,不想劳动想收益,更有甚者装残疾去乞讨,利用人们的怜悯心来骗取钱财,虽不犯法,但让人憎愤。好似这种乞丐风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但随着人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假乞丐大多置之不理,久而久之人们也对那些真正的乞丐不予施舍,某种程度上不给真乞丐留活路!唾弃,愤懑。
我对乞丐和流浪汉总结了一下,关键句:前者,收入没有着落,后者,心没有着落。
我看过很多感人的画面:记忆中是:流浪乞丐夫妇的一顿午饭。
记得我那时候在站台等车,无意间看到有人瘫坐在地上,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对乞丐夫妇,坐在装着随身家当的蛇皮袋上,从模样上看有70多岁了,听说话口音是外地的,隐约话中大概是相互勉励多吃点,吃饱,老夫妇俩吃得很认真,全然不顾周边的人目光。让我最有触动的是这么大岁数了,老夫妇流落街头,当了乞丐,塑料袋包的青菜饭放在地上,没有任何下饭的才,却吃得很有味,从交谈的语气和神情,是很恩爱的,人间的真情直透内心。虽有怜悯因素在里面,但透露出来的是温情,实实在在,质朴而温暖。
我在一旁很不是滋味,按理说这么大年纪应该有子女的照顾,应该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时候,却乞讨流浪在外。虽不至饿死,但漫无目的的漂着,风餐露宿,对于暮年老人,多少有些不公平,若遇到生灾害病,没人照顾,晚年生活真是多了一份凄凉,他们那毫无肉相的脸,满脸干瘪皱纹,一看就受了不少苦。
网上有人在抨击说乞丐发大财,朝家里汇钱还是巨款,这对乞丐没有任何装的成分,言语之间透露农村那种简单、实在的气息。或许不打扰才是保留卑微者的尊严,最大的尊重。车来了我伤了车,这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次有机会我定会去附近餐馆买份热乎的饭菜送过去,传递一份爱心。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天天宣传“中国梦”、“中国崛起了”、“世界GDP第二”等等这些盛世景象,这对老夫妇要是听到不知有何感想?盛世之下的饥饿、贫穷、养老之困,或许才是中国真实的一面镜子。
温相的“多难兴邦”,对低层百姓还是少来点,习大大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