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愿景:
一所教学质量一流,文化特色鲜明,在省内乃至全国富有影响力的名校。
学校愿景是学校的发展目标,也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莘县第一中学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领导班子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把莘县一中建成一所"教学质量一流,文化特色鲜明,在省内乃至全国富有影响力的名校"的宏伟蓝图。
名校从纵向看,包含三个层次:鲁西北名校、齐鲁名校、华夏名校,这也是学校未来几年发展的几个阶段性目标。从内涵看,就是要把学校建成"学生成才的摇篮,教师成功的舞台,求知创新的殿堂,美丽和谐的家园。"
"学生成才的摇篮":多元智力理论强调人的智能有多个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成才的潜能,学校要做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并把他培养成才。只有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桃李满天下,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才能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让莘县一中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校。
"教师成功的舞台":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学校应该让每一位教师获得成功。根据每个教师的价值取向不同,教师的成功可以包括多个方面的意义:教书育人卓有成效,桃李满天下;在专业上学有建树,成果累累;教育理念,教育技能上有突破有创新,并被广泛认可;能力突出,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就是学校最大的成功。
"求知创新的殿堂":学校是求知的地方,这是对学校的基本要求,但是一所好的学校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殿堂。莘县一中要教会学生求知,更要注重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勇于创新。
"美丽和谐的家园":这是对学校环境建设方面的要求。美丽是对校园物质环境方面的要求,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规范化、教育化。"和谐则是对学校人际环境的要求,学生、教师、领导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关系都要做到和谐融洽。
学校精神
团结合作 永争第一
团结合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团队精神的体现,在实践中,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与人合作,把自己充分融入团队,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
永争第一则反映了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情:学校发展争第一;班级评比争第一;学习成绩争第一;教师教学争第一。它最充分地反映了一中人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团结合作,永争第一作为我们的学校精神,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永争第一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团结合作则是争第一的前提和保证。
核心价值观:
诚信 务实 创新 发展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学校办学和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学校和每个员工价值判断的基本准则,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
"诚信":诚信是为人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古语云"一诺千金",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有诺必践,忠实于自己和所承担的使命,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自己和别人面前才能问心无愧。诚实守信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会虚伪和做作,更不会使别人产生迷惑和不信任感。
"务实":务实是为人做事的基本态度。一方面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实干精神,脚踏实地,不搞形式,扎扎实实做好实际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求真务实,探索新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唯真。
"创新":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从时代转变的角度看,创新的本质在于继往开来,既要批判地对待旧的,又要批判地评价新的,把过去和未来一起熔铸在里面。创新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因为一切创造力都根源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才有差异,创新才有特色。不断创新才能步步领先,不断创新才能永立潮头。
"发展":进入学校的每个师生,都有自己远大的抱负,莘县一中将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的激励机制,给每一个人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诚信、务实、创新、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诚信"是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务实"、"创新",是做事的基本态度,处事之道;
"发展"是做事的基本目的,是"最终归宿"。在这个核心价值观里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最重要的。为了发展,必须有创新的工作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为了发展,必须以诚信为本。
校训:
学做真人 和谐发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学做真人包含"学"和"做"两个方面的要求,学真人就是努力完善自己,努力向真人目标靠拢;做真人就是在实践中按照真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进步,渐至完善。
要学做真人,首先就要界定什么是真人。真人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好人、能人、贤人、圣人。作为校训,它要求我们的师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在成为好人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差异发展成为能人、贤人甚至圣人。
和谐发展就是要求学生既要学到科学知识,又要通晓人生事理,达到科技素质和人文素养的统一。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科学知识和人文培养相互渗透,做到"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要构筑和谐的教育环境,要让社会、家庭、学校产生"教育的和谐共振"效应,让"书本世界"与"多彩生活"水乳交融。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行为、思想、品德,性格、心理、价值取向等。让学校教育的各子系统及各要素协调运转,形成知识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合力,让学生获得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校风:
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团结作为校风是学校精神的直接体现,它要求学校各个方面相互团结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其中特别强调领导之间团结协作,共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师之间团结合作,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才,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勤奋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前提条件,学校领导要勤于政事,致力于发展;教师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生更要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是知识的积累,只有勤奋者才能积跬步以成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
求实是做人、处事应遵循的基本规范,也是时代发展对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提出的精神要求。求实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工作方法问题。求实作为校风要求每一个人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创新作为校风,要求学校领导在管理模式上和发展思路上勇于创新,不拘泥于旧观念旧体制,大创新才有大发展,不创新只能居人后。教师要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也要学会创新,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教风:
学高 身正 爱生 善诱
学高为师,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本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心理知识等,不但要比学生掌握的多,而且要理解的深。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身正是范,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学阶段的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还不够成熟,他们往往以老师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爱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它要求教师全面地关心学生,而不是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与学生平等沟通,明白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进行说教式的指责;多鼓励学生以增强其自信心;最重要的是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习。善诱是对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规范,它提倡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它把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改为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主体地位,要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变化,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规范者。这样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
学风:
自信 勤学 好问 慎思 笃行
成功源于自信,在人的生命中每项事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才能积极思考积极行动并能承受住挫折与失败的打击。充满自信,个人才智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也不会有成功的机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是知识的积累,只有勤学才能积跬步以成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勤学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一个勤奋的人,只有勤学才能有所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我们就要勇于去问、乐于去问,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决不能怕别人小瞧自己而不去问;更不能对不懂的地方不了了之。
学而不思则惘。现代学科知识越来越多,而且联系也越来越复杂,学生必须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否则就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多思考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才能更准确更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亲自用于实践的知识,就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识;并且知识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