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内,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修建。现已发现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1974年3月,在离秦始皇陵1.5公里的西杨村村南,村民杨志发、杨培彦等十几位在不长庄稼的柿林之上开始了抗旱打井的工程。当他们挖到2米深时,发现了红烧土块;3米深时,发现了陶俑的残断躯体;4-5米深时,发现了砖铺地面、铜镞、铜弩机,以及8个残破的陶俑。他们停下了工程,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随后文物考古专家赵康民一方面收集散失的文物,一方面作初步的清理。同时,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到家乡临潼探亲 ,他将秦始皇陵发现大型陶俑的消息在《人民日报》内参上作了报道。李先念看到报道材料,当即批示:“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 一重点文物。”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随即派有关专家来现场视察。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队开赴发掘现场。随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也前来支援,他们在965平方米的试掘方内清理出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500余件,陶马24匹,木质战车6乘和大批青铜兵器、车马器。通过试掘和钻探,一号兵马俑坑总面积14260平方米,内含陶俑、陶马约6000件。1976年,国务院决定在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展览大厅。1976年4月23日在展览大厅基建工程进行时,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接着 ,同年5月11日在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
这些陶人陶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个世纪,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特点,以手敲击,金声玉韵,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代的制陶工艺大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仅能仿造一些简单的陶人。他们想要复制陶马,反复试验无一成功。秦代这种杰出的泥塑工艺和制陶工艺,使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它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艺术的殿堂里,秦俑以其庞大阵容——7000多名军人,600多匹战马,两万多平方米的面积,所闻名于世,如此巨大而又围绕着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秦俑不但注重整体艺术的渲染,而且更加注重个体形象的艺术刻画,注重写实艺术。它们当中有将军、士兵、驭手等各种军人形象。平均身高1米80,个个体魄健壮,容貌、性格、神态各具特色。但是由于匠技师夫们技艺高低不齐,秦俑中也存在少量表情呆滞、愁眉苦脸的形象,甚至身手比例失调的这种秦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