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 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银鱼又称为冰鱼、玻璃鱼,属银鱼科,淡水鱼,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肉质细嫩,生活周期短、世代离散、生殖力和定居能力强。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近海和各大水系的河口,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银鱼(英文:salangid)是淡水鱼,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银鱼可分为小银鱼和大银鱼,其中大银鱼可长到长约七至十厘米,很少长於15公分(6吋)。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鱼。银鱼因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其产于长江口,俗称面丈鱼、炮仗鱼、帅鱼、面条鱼、冰鱼、玻璃鱼等。以太湖银鱼为代表。早在明代时松江鲈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别名介绍
王余(《尔雅》郭璞注),蛤残鱼(《尔雅翼》),银条鱼(《日用本草》),面条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大银鱼(《鱼类分类学》)。
基本信息
中文名:银鱼 yínyú (《纲目》)
英语名:whitebait
拉丁名:H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别名:亦称冰鱼(icefish)或玻璃鱼(glassfish)
异名:王余(《尔雅》郭璞注),蛤残鱼(《尔雅翼》),银条鱼(《日用本草》),面条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大银鱼(《鱼类分类学》)。
来源:为鲑形目胡瓜鱼亚目银鱼科动物银鱼的全体。
银鱼科(Salangidae)银鱼属(Salanx)多种半透明鱼类的统称。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很少长於15公分(6吋)。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鱼。
生存环境
银鱼
银鱼
银鱼:古称脍残鱼,又名白小。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白小》诗说:“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人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舍卵,尽其义何如。”这诗写得很概括,很形象。这种鱼小而剔透,洁白晶莹,纤柔圆嫩,浑体透明。主要是品质上乘,体长6厘米左右,农历九月出水,它与其它银鱼品种“面条”和“锈花针”不同。银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绣花针”肥度不够,干瘪味淡;“面条”肉老筋硬,入口不适。银鱼是极富钙质的鱼类,营养学家将它列为长寿食品,它的“补肺清金、滋阴补虚”的功效,成为水中珍品。
中国是世界银鱼(银鱼科Salangidae的简称)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在中国东部近海(包括长江流域)和各大水系的河口共分布有世界17种银鱼中的15种,其中特有种6种。银鱼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很高,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银鱼生活周期短、世代离散、生殖力和定居能力强。作为典型的r-对策者,银鱼对环境变化敏感且反应迅速,种群消长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种间食性、生长和繁殖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丰富的多样性。然而中国的银鱼天然资源却因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生境破碎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持续衰退,各种银鱼的天然资源都不同程度地下降,物种分布范围显著缩小,个别物种渐危。本文在综述中国银鱼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银鱼研究及其物种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呼吁审视银鱼移植增殖的生态效应,加强银鱼的基本生态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提出中国银鱼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银鱼是可以生活于近海的淡水鱼,具有海洋银鱼
银鱼
至江河洄游的习性。分布山东至浙江沿海地区,尤以鄱阳湖,巢湖,太湖,四川雷波县的马湖乃至长江口崇明等地为多。我国的太湖、西湖、马湖是三大银鱼盛产湖。少数种类分布到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库页岛地区。今年北方各渔业部门加大对银鱼的重视,采取措施从太湖引进银鱼。如北方河北各大水库均有,其中邯郸磁县岳城水库有优质银鱼。
外形特征
银鱼,体细长,近圆筒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银鱼
银鱼
。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