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国(中国大陆)有纳西族总人口309,477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27大民族,其中云南295,464人,占纳西族人口的95.5%,其余省市区均有分布。英文:Nakhi
人口:324679
语言:纳西语
文字:东巴文、哥巴文
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
地域: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地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州
人口分布
云南省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纳西族295,464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纳西族人口的95.5%。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8,725人,占2.8%,西藏有1,223人,占0.4%;其余省市区均有散居,共有4,065人,占1.3%。纳西族也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自治区域
自治县:纳西族
纳西族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2003年撤销)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乡: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大安彝族纳西族乡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
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由于纳西语方言的差异,有:纳西、纳、纳日、纳罕、纳若等多种自称。这些自称在发音上有轻微差别,但基本族称都是“纳”;而西、恒、罕、日都是“人”的意思。1954年,中央民委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根据名从其主原则,确定 纳西族 为统一族称。
他称
汉文献中对纳西族的他称有:麽些、摩梭或摩些(“些”读为“suō”)。藏语称纳西族为:姜 或 卓。
争议
滇川交界自称“纳”或“纳日”的族群,在四川没有经过民族识别,沿用了上层人士的说法,被确定为蒙古族,而在云南,纳人被识别为纳西族支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在1990年将纳人确定为摩梭人。目前,放弃“纳西”,而以“纳”作为族称的呼声很高。
语言文字
语言
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支之间)。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使用西部方言者约有26万人,占总人口的87%。纳西语的基本语序:主语——宾语——谓语(S——O——V)。
文字
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
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
宗教信仰
纳西族
纳西族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
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
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1997)
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 (2003)
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2003,与兄弟民族共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东巴画(200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200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热美蹉”(2008)
文明程度
纳西族文明程度较高,是云南省三个不享受高考加分的少数民族之一。纳西族文盲、半文盲占27.41%,低于汉族的32.7%,是每万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高于汉族的五个民族之一。纳西族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处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首位,数值为12.03,电视拥有率为72.1%。[1]
纳西族重视教育。截至2000年,纳西族中出现了5位大学校长,30位博士和3000多位教授。但近年来随着丽江市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教育的进步并没有成正比,纳西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反而相对降低,表现在初高中学生辍学情况较严重。
近年来,纳西族地区进入到狂飙突进的经济发展时代;一方面,纳西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声誉;但与此同时,纳西族的文化、传统和人口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退。据调查,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小学生中,还会说纳西族母语的已不到3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