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芯子民俗

家乡区县: 泰安新泰市

“抬芯子”是发源于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颜家村,并以颜家村为中心,波及唐王镇全境、济南市历城区东部及章丘部分地区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距今已400余年的历史。公元1363年,由直隶枣强迁来的颜氏在这里定居,繁衍后代,取名颜家村,由于天灾不断,这里的百姓信奉玉皇大帝的大女儿能消除天灾,尊称其为“大奶奶”,每逢三月三大奶奶生日这天,这里的人们就上香、祭祀,并进行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等一系列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表演,聚集人群,共同为大奶奶过生日,祈求平安、丰收、消灾。这里的聪明人以蜡烛火苗在微风中飘曳的情景和踩高跷的样子中得到启发,发明了抬芯子这种杂耍,一到三月三集会上表演,立即受到了人们的喜欢,在随后的表演中不断完善,这种杂耍便流传了下来。  直到抗战时期,战火不断,抬芯子等一些民间艺术不再有人表演。

1948年,当地刚刚解放,颜家村的颜振池(系当时章历县工商联主任)与颜承夏(均已故)发动本村群众制作了七架抬芯子,以参加庆祝解放的活动。由铁匠尹庆林、尹庆华(均已故)做芯子及支架、腰卡,由木匠韩作俊、颜京刚、颜京祥、尹培茂(均已故)制作芯杆和叉子。随后在1949年元宵节在唐王会演民间艺术,又获得生机,受到百姓喜爱,吸引了远近十里八乡的人们前来观看。

1958年成立平原人民公社时,颜家村抬芯子节目参加了在鸭旺口举行的庆祝大会,表演受到了一致好评。

1987年正月十二在济南皇亭体育馆参加全省第二届工人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多次参加市、区民间艺术调演、会演,多次获组织奖和表演奖。

1993年后未表演。

全村共有七台芯子,每台芯子由杆、芯子、叉组成(杆和叉均用红布包缠起来),杆由落叶松木做成,长7.5米,直径15厘米,中间固定一长六寸左右的钢筋(象蜡烛的芯子)上焊接一30厘米见方的铁板,再向上接一T型架子,芯子上表演者为7至10岁的童男或童女,扮成戏剧中的人物(主要剧目有《打渔杀家》、《卿云下书》、《白蛇传》),孩童站立在铁板上,用布条固定在T型架上,垂下的戏装遮挡着下身;并做一假腿,套上戏装,男童假腿伸向前,女童假腿曲在后,看上去象单腿独立于芯子上,随着杆的上下颤动,飘飘然。杆的两端各安装一马步铁架,一是放置时平稳,二是抬时各有一人抱住,以免芯杆翻转。为安全起见,两侧各有一人持木制T型叉子,当孩子停止表演时,支在孩童两侧腋下,起到支撑作用,表演时可3台,可5台,可7台同时表演,呈雁飞状排列,隔台交替向前、向后。表演时,每台芯子以后边抬杆者为主,前边的附和,随着步伐形成上下颤动,芯子上边的小孩则随杆的颤动而上下飘动,甩动衣袖(此情景象蜡烛的火苗摆动),煞是奇险、好看。每台一般由13人组成,一孩童踩芯子,6人替换抬芯杆,2人持保险叉,其余是锣鼓队。

历史价值:对考察本地民间艺术,节日群众的文化活动具有参考价值,及时对考证当地历史沿革也有一定价值。

现实价值:该项目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艺术,具有其他民间艺术不能替代的作用,从表演内容和形式看,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可在大型艺术汇演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价值: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本地区民间艺术及风土人情等有较高价值。

美学价值:该节目从表演内容及形式都能给人以组织的美,形式的美,视觉的美及舞蹈的美感。

自1993年以来,未进行表演,器具已不完整,表演人员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已去世,要进行完整的表演,人、财、物各方面已显示出不足。

将“抬芯子”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保护,将有效地抢救保护和继承、创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使这一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流传下去。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刘红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yulan123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刘红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74524105.html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刘红新浪微博主页:http://weibo.com/5283380312/profile?topnav=1&wvr=5&user=1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刘红新浪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283380312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刘红微信昵称:凤凰小虞,微信账号:yl-51803228;qq:2773387406

凤凰小虞(2014-11-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