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草堂寺

家乡区县: 西安市户县

草堂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是我国佛教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经翻译场。它与佛教的多种宗派(包括日本国日莲宗)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的“三论宗”奉其为祖庭。

草堂寺原称大寺,后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至长安,住此译经。茅茨筑屋,草苫盖顶,以山为宅,以草为堂,故起名“草堂”。隋唐之交,兵戈相见,草堂渐趋萧条。唐穆宗长庆元年,宗密法师主持该寺,大振寺风,改名“栖禅寺”。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911)重修,改名为“建福禅院”。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再事修葺。明末衰败,清初略加修整。雍正十二年(1734)朝廷加封鸠摩罗什弟子僧肇为大智园正圣僧,改寺为“圣恩寺”。乾隆三十一年再次重修。同治元年(1862),回汉冲突,寺毁于火。光绪七年(1881)又遭特大洪水冲击。1920年,当地群众修整了佛殿和僧房。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加上草堂寺僧多方化缘,日本国日莲宗捐资,对寺庙进行多次整修,逐渐形成了目前的规模。
草堂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也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起点。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东汉传入中国,进入魏晋之世,流行于民间,与中国所固有的文化即儒道学说相接触,相交流,相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由此开始。但早期的佛经采用直译,语义深奥,解释不一,使得这一宗教的社会传播受到诸多限制。后秦弘始三年(401),后秦国王姚兴从西域(今新疆)请来高僧鸠摩罗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才出现重大转折。[1]
草堂寺位于西安市户县圭峰山北麓,距西安约50公里,是国务院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约创建于东晋末年,距今一千五百多年。这里东临淄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草堂寺内松柏参天,翠竹轻拂,亭阁玲珑,意境幽邃。它是佛教著名古刹,也是三论宗祖庭。
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一部分。后秦国王姚与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圆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荐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鸠摩罗什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撰94部、425卷,被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唐初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历史地位

鸠摩罗什祖籍印度,其族属婆罗门种姓,世代为相。鸠摩罗什7岁随出家修行的母亲修习佛经,日诵3万多字,被誉为神童。10岁时在厨宾国与一群经师驳难获胜,声名大振。12岁时随母游历西域诸国,在温宿国挫败一自称“天下无敌手”的法师,名扬西域。前秦符坚得知其名后,在公元382年派大将吕光率7万大军,出兵西域迎接鸠摩罗什来长安。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次“宗教战争”。公元386年,吕光在凉州建立后凉,鸠摩罗什困居凉州十多年,至公元401年,后秦继位者姚兴征服后凉,才把鸠摩罗什迎至长安。鸠摩罗什在长安受到姚兴隆厚的礼遇,以国师之礼相待。姚兴除处理政务外,几乎与之形影不离,常在一起说法论经。鸠摩罗什精通许多国家的语言。他深深感到,佛教虽然传入中国300多年,但这300多年中所翻译的佛教经典因为大多出自印度或西域人之手,或晦涩难懂,或词不达意,或错误百出,或与原义相悖。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佛教在中原必然难以广泛传播。在他努力下,姚兴同意支持他着手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鸠摩罗什在各地僧侣中挑选了800多人,集中于草堂寺,后来僧侣扩大到3000多人。译经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的道生、僧肇、道融、僧壑被称为“什门四圣”,为后来鸠摩罗什创立的佛教宗派弘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鸠摩罗什译经改变了过去硬译、直译之法,采用意译。他组织译出的经典,既能准确表达经文原意,而且文字优雅,行文流畅,开创了意译一派。到他逝世时,共译出佛经97部,总计427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组织、大规模翻译外国经文的壮举,鸠摩罗什本人也成为中国佛经四大翻译家中最早的一人(其余3人为玄奘、不空、真谛),草堂寺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基地。

Summer(2014-11-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