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家的扬州情——汤显祖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所作《牡丹亭》第三十一出《缮备》有曲词云:“边海一边江,隔不断胡尘涨。维扬新筑两城墙,醺酒临江上。三千客两行,百二关重壮。维城风景世无双,直上城楼望。”汤显祖的《牡丹亭》假托的是宋代故事,却是借当时的扬州做背景的,嘉靖筑新城事,成了戏剧家写作的资料。这足以证明大戏剧家汤显祖曾到过扬州。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十九岁的汤显祖因对官场失望,向吏部告归,弃去浙江遂昌县知县,回江西临川老家隐居。这年三月他路过扬州,在扬州与遂昌吏民作别,有《戊戍上己扬州钞关别遂昌吏民》诗云:“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清朝拂绶看行李,稚子牵舟云水间。”还有《广陵夜》云:“金灯飒飒夜朝寒,楼观春阴海气残。莫露乡心与离思,美人容易曲中弹”。他的友人谢山子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四月,以刑部主事言事罢官,侨居广陵,他也写有《口号送岗山子再如广陵》二首。汤显祖对扬州的印象是深刻的,无怪乎他在《牡丹亭》里把一部分场景放在扬州处理了。最有趣的是有这样一个传说:扬州有个女子叫金凤钗,读《牡丹亭》成癖,一心一意要嫁给汤显祖。后来打听得汤显祖年未壮,已有了家室,且在京师待试。这位金小姐考虑了一阵,仍“愿为才子妇”,并寄书以达意,几经周转,等到汤显祖南宫报捷,感女之意,赶到扬州时,这位金小姐己死去一月了。临死时的遗言说:“汤相公非常贫贱者,今科贵后,倘见我书,必来见访。惟我命薄,不得一见才人,虽死目难瞑。我死,须以《牡丹亭》曲殉,无违我志也。”汤显祖感其知己,亲为出资经营葬事,庐墓月余方返。可见《牡丹亭》当时就在扬州有较广泛的流传,特别为女性所爱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