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地处乌蒙山腹地,位于川、滇、黔三省交通要冲,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全区公路总里程近2000公里,东有海龙路、居二路、大纳路,南有贵毕路,西有毕纳路、毕威路,北有毕赤路,通乡油路改造基本完成,96%以上的村通公路。目前,横穿毕节东西和连接南北的两条国家级骨干高速公路“杭-瑞”、“厦―蓉”和穿越毕节腹地的“成都—贵阳—广州”客运专用高速铁路(35公里/小时)毕节段全面动工,毕节——威宁省级高速公路、毕节机场(飞雄机场)已基本完成,国家规划的4条铁路7个通道经过毕节并将于2011年全面动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一级公路交通枢纽、二级铁路综合枢纽城市,七星关区将成为川滇黔三省交汇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我为家乡感到自豪,不仅因为它发展迅速,还因为它有着浓厚的历史。
七星关区得名于七星关,七星关是贵州名关之一,遗址位于市区45公里的六冲河畔处。河谷两岸,峭壁如削,巍巍七峰,绵延挺拔,宛如北斗,故得名七星关。相传蜀汉诸葛武侯南征过此祭七星而名扬四方。 七星关位于毕节市杨家湾镇,离市区45公里左右,与娄山关和胜景关是贵州三大名关。七星关关名由来说法各异。一种说法是七星关面对的七座山峰形如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关;另一种说法则是当年诸葛亮南征时经过这里,面对滔滔江水和险要雄关,在这里点七星灯拜祭。传说的真假已经无从考证,但传说中的七星石就矗立在河岸得山崖上。自古以来七星关就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古时,人文墨客游历明川大山的时候都会留下种种遗迹,在七星关岸边的岩石上就留有众多的石刻,这就是著名的七星关摩崖。七星关桥旧桥结实的桥墩依然存在,完好的矗立在河边的护桥碉堡依旧忠诚的守候着岁月深处里的记忆。
上年纪的人说,七星关名气大得很, 古代皇帝还曾以七星关为题出过考进士 的殿试题目哩。 七星何事久留名?举祃峰头望远旌。 天造雄关凌北斗,地连洱海想南征。 心存汉业终难遂,功在蛮乡尚可成。 惆怅当年擒纵处,书生无计请长缨。 七星关为孔明祃牙之地,也就是出征 前祭祀军旗的地方,这是志书上有据可 查的,清代毕节教谕张鲲的这首取名《 七星关》的诗再提孔明南征历史,进一 步佐证七星关自古雄奇的军事地位。 作为黔中三大名关,娄山关虽古已有 之,然而名声赫赫还是在中央红军走过 之后,更有毛泽东的一首《忆秦娥·娄 山关》,才让其声名大噪;胜境关地处 滇黔之间,是元代以来,中原内地入云 南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作“入滇第一关”,自 元、明、清三个朝代以来,数百年间一 直是由黔入滇的重要关隘,重视旅游资 源开发的云南省早已纳入了云南旅游路 线图,在云南省的强势宣传之下,好象 与贵州无关似的。但是,不管怎样说, 有据可查的历史不论娄山关还是胜境关 ,都不可以七星关相提并论。 记得前年的冬天,收藏家徐发贵先生 到办公室小叙,聊及此事,典籍知识渊 博的他认为,把娄山关、胜境关与七星 关一起呼为黔中三大名关的历史不甚久 远。其实,七星关在更早的时候就被称 为三大名关之一的了,不过不是黔中三 大名关,而是南丝绸之路三大名关,另 外的两个关隘也不是娄山关和胜境关, 而是云南的盐津关和云贵之间的可渡关 。 盐津关位于昭通盐津县西南的豆沙古 镇,又名豆沙关。盐津关是古代五尺道 上的著名关隘,宋朝时叫石门关,元、 明称为罗佐关,清初以后才称豆沙关, 豆沙关处在秦朝开辟的五尺道的咽喉位 置,城门上题刻“石门关”三字,这是通 往古南滇的第一关,关内为中原地界, 关外则为蛮夷之地。据传说,朝廷曾派 一个叫窦勺的将领来守关,他想用自己 的名字取代关名,把石门关改为窦勺关 。由于“窦勺”与当地方言口音“豆沙”一 词谐音,加上人们想戏弄一下这个想出 名的军官,就把关名叫做豆沙关了,而 且一直沿用下来。古时的关门为1.2尺 厚的木门,除有人值守关门外,楼上也 驻有重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相传,盐津普洱一代出美女,清代曾 先后7次有美女被选入宫,都要通过这 个关口,故而,盐津关又有“美人关”之 称。人们常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殊不知 这盐津关还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美人关 。 可渡关,位于云南昭通宣威市和贵州 毕节威宁自治县交界的可渡河上,与古 驿道相连,古驿道全长五千米,宽约二 米,全部用青石铺成,由古代的五尺道 逐步发展而来,有“秦道明关”、“通京大 道”之说。“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北达 三巴,东连金筑,行旅冠囊,络绎辐辏 ,孔道也”。古人描绘了驿道曾经的繁 荣辉煌;驿道上深深的马蹄印记载着古 “丝绸之路”的悠远沧桑;公元225年, 诸葛亮治理南中时留下的“诸葛大营”, 至今犹讲述着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上金戈 铁马的故事;“山高水长,水流云在”、“ 飞虹伫鹤”等石刻抒发了明朝状元杨慎 、旅行家徐霞客等文人墨客对可渡山水 的酷爱眷恋之情。 可渡这地方,古道自北而来,被汹涌 的北盘江所阻挡,夏雨时节,云贵交通 几乎断绝,多少人望河兴叹:咫尺天涯 ,生不逢时。于是就有好事者沿江勘踏 ,发现一处可以渡河之地,问当地人可 渡否?答曰:“可渡。”因这条河上可渡 船的地方确实太难找了,所以人们就对 此特别印象深刻。“可渡”就成了一个地 名,而且几千年一直沿用下来。 现残存于七星关的古道遗迹,是中国 古代南丝绸之路南线之南段在黔西北境 内幸存下来的文化古迹,位于南丝绸之 路“五尺道”的中段。七星关因与扼控川 滇黔三省要冲的七星关险隘相衔接而被 称为“黔伏雄关”。七星关下有七星河, 又称七星水,秦称蒙水,汉名延江,为 乌江之北源。《山海经》载:“蒙水出 汉阳(今赫章)西,入江,聂阳西。” 《水经注.延江水》篇云:“延江水出犍 为南广(今镇雄)县,又东至牂牁鄨县 ,东屈北流至巴郡涪陵县,注更始水( 长江)。”又《华阳国志》载:“汉阳有 汉水、延江。”汉水为乌江南源,延江 为乌江北源。《汉书》:“犍为郡,汉 阳山阘谷,汉水所出,东至鄨入延”。 山阘,在威宁东南以且海。《大定县志 》云:“山阘,即今以且海。而汉阳, 亦当在亥仲、普擦之际也。”汉水,旧 志称纳雍河,又叫“三汊河”,出以且海 ,自水城经平远(今织金)南,至黔西 汇北源延江。据《大定府志》:“延江 即今乌江之北源,出镇雄,经威宁、毕 节、大定,至黔西之南与南源汇者。北 源亦名木空河,木空盖即蒙之合音。” 蒙水出南广,入平夷(今毕节)西,为 黔滇通津,要隘七星关镇此。 七星关襟蜀扼滇,地形极其险要,历 来为兵家战略必争之地。延江两岸,峭 壁耸立,水流奔放冲突,急逾飞矢。汉 诸葛亮驻军过后,历代皆有将军把守。 宋史编修、元代历史学家冯福可和明代 状元杨慎等许多文化名人都在此留有诗 文墨宝。现在仍可见雄关两岸摩崖石刻 遍布,历史遗迹丛丛。从古驿道上的马 蹄印到过街楼遗址,从将军衙院到七星 古城,从在历史烽烟里坍塌的古牌坊到 附近人家猪圈厕所上的残砖断瓦,都不 难找到雄关自古繁华的历史印记。 这样看来,从历史久远和文化厚重的 角度来审视,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三大雄 关七星关、盐津关、可渡关,都是从秦 五尺道发展而来,都是秦汉以来就有名 的关口,真是旗鼓相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