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特产

家乡区县: 毕节市七星关区

本篇文章为大家带来七星关区那些令人眼馋的心动的七星关区特产。

毕节核桃

七星关区素以“核桃之乡”而闻名,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是贵州核桃主产基地之一,全区36个镇乡均有基地。品种有薄壳核桃、夹壳核桃、葡萄串核桃等,其中葡萄串核桃为国内良种。1962年,经国家批准,曾支援越南民主共和国薄壳核桃和葡萄串核桃各10公斤作为科技引种。这两种核桃个大壳薄,手捏即碎,果粒饱满,香甜诱人。核桃仁除含70%的油分和15%的蛋白质外,还含10%的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等元素,既是制作糖果、糕点的上乘原料,也是补气养血、润肺化痰的上好补品;核桃油既是上等食用油,还可作为油画的着色剂,油漆中的配剂等。80年代后,全区核桃年均产量为170吨。1989年,贵州省林科所派出技术人员在杨家湾等地进行优质核桃嫁接,以便全区广泛种植。1993年,产量达230吨。七星关区核桃是贵州省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毕节大蒜

七星关区的气候、土壤适合大蒜生长,所产大蒜具有蒜头大、蒜白饱满、瓣粒匀称、营养丰富的特点,是贵州的名优土特产品。1958年首次出口,1966年进入广交会。1987年国家投资31万元在杨家湾、阴底、长春堡等地建“贵州白蒜”生产基地,改进品种,广种白皮蒜和红皮蒜。白皮蒜表皮白色,8瓣,又名“八牙蒜”;红皮蒜表皮紫红色,6~10瓣,多者可达14瓣。食用大蒜,可杀菌、消炎、解毒、清热、降压,可防治肠炎、脑炎、冠心病,并有开脾建胃、增进食欲等功效,同时也是价廉物美的调味品。1993年,全区种植面积35101亩,产量4545吨以上,畅销日本、新加坡及港澳地区,是七星关区主要出口产品之一。  

刺绣和挑花

七星关区苗族刺绣和挑花多以大自然为背景,结合生产实际,绣出风格优雅、充满民族气息的花纹图案。苗族妇女随手绣来,花样百出,有平绣、盘绣、结绣、绉绣、牵线绣、布贴绣等多种绣法,图案美观大方,耐人寻味,凝聚着苗族妇女的才能和智慧,堪与其他绣种争芳斗妍。挑花历史悠久,除苗族以外,其他民族也非常喜爱。挑花多以几何化的形体挑绣,讲究反挑正看,平滑细腻,朴素自然,无论在色彩、构图等方面都极富审美情趣,用挑花绣制而成的裙子、披肩、围腰、帽子、背包等生活饰品在民族传统工艺品中独具特色,深受游人青睐。  

炭精画

炭精画出自1993年荣获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艺术部“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杨君明之手。杨从事炭精画创作近40年,炭精画的用多种色彩的炭精粉勾画人物,具有色调明快,画面逼真,立体感强,永不褪色等优特点。1990~1994年,杨创作的《八仙图》、《红楼十二钗》、《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等作品先后在人民大会堂、深圳香密湖度假村、台湾高雄新星际画廊等地展出,受到中央领导及海内外来宾的高度评价,其作品《虎娃》、《外国小男孩》、《可爱的小姑娘》、《何仙姑》、《敦煌舞乐图》、《贾宝玉与林黛玉》等分别刊载于《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润格》、《中国美术书法届名人作品博览》、《当代书画家作品精选》等大型刊物,部分作品被中外画家收藏,有的价值高达几万元一幅。杨创作的炭精画作为艺术珍品而驰名海内外,堪称“毕节一绝”。 

根雕工艺

采用盘根错节、千姿百态、质坚纹密的树根为原料,精心制作,集山川景物、飞禽走兽于特定的艺术空间,造型古朴典雅,独具匠心,是独具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精品。1982年,县政府精选“古代猿猴”、“下山猛虎”等作品送到北京,陈设于人民大会堂,被视为七星关区的民间艺术珍品。90年代以来,根雕工艺者按照古今书法、绘画名家原迹生产的“根书”、“根画”畅销全国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杨举(2014-11-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