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七星关区结合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发展内涵,以“乡”为基,以“农”为本,充分依托区内风景区、民族风情、特色种养殖业、城镇周边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结合该区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农家乐旅游,充分利用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开启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纪元。
乡村旅游:
促进山乡巨变农民致富
毕节市的乡村旅游是以2007年9月在金沙县召开的全区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为标志而拉开序幕的。相对于其它几个县区,七星关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2004年以来,七星关区根据旅游消费需求,推出了城郊农家乐、休闲旅游山庄、民族文化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山庄、乡村酒店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乡村旅游,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市民和外来各类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
其中,特色餐饮店、特色休闲农庄、特色乡村旅舍这类乡村旅游接待点多以户为单位,从业人员以家庭成员为主,作坊式的经营,主要为游客提供农家菜及简单的娱乐项目,此类接待点虽然规模小,经营分散,但投资小,所需成本低,适合广大农民自主经营。而休闲山庄等大型的乡村旅游点多靠山而建,隔水而居。依托当地秀美的山水,结合当地实际,修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接待用房,规模大,旅游娱乐项目多,接待档次高,并注入一定的民族文化、地方特色餐饮文化等,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旅游接待收入稳定。如流仓桥辖区的梦溪湾、泰和山庄等乡村旅游点。橙满园、白族山庄、贵鸿园、清水河等农家乐的乡村旅社,床位总计达八九十个,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
在七星关区旅游发展中,乡村旅游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更是该区一日游的主要收入来源。在该区的旅游景点中,除泰丰园、毕节国家森林公园、小河景区三个AAA级景区外,其余的均为农家乐大军。而市民休闲一日游目的地就是分布于各乡镇办事处的农家乐接待点。以周末休闲度假为例,全区的乡村旅游接待点经常宾客满座,生意火爆,乡村旅游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010年,七星关区专门出台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从财政收入中拨出200万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并且根据各年的财政收入情况逐年增加。在具体操作中,实行政府统一行动,部门各司其职,乡镇办事处具体负责,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党委、政府和各部门把工作职能与支持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积极支持和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对帮扶。从交通状况、安全管理、活动安排、接待设施、环境保护、卫生管理、接待服务、综合管理、社会效益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帮助解决“农家乐”经营户存在的诸如缺少发展资金、规模小、档次低、分布散、卫生条件差、服务项目单一、缺乏特色文化、游客人均消费少等问题。通过建立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区,不断发挥其示范和辐射功能,引导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新时代奔小康的乡村旅游从业者。
目前,该区环城20公里的度假休闲旅游带正逐步形成,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该区旅游业大发展的排头兵。
农家乐:
撑起乡村旅游一片天
随着市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七星关区现有的天河公园、阳山度假村、人民公园等景区景点,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作为毕节试验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七星关区总人口150余万,蕴藏着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因诸多因素影响,在景区开发投入不足,景区建设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农家乐撑起了七星关区乡村旅游的一片天。
七星关区的农家乐兴起于2004年。先是梨树镇上小河村的12户农家在原地区文化局和市旅游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挂牌营业,随后,朱昌镇王家冲村八仙洞村民组的10余户农家先后挂起了“水上农家”、“小蓬莱”和“农家旅舍”等招牌。同时,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的几户农家和鸭池镇上坝村等处的一些农户陆续挂牌,闪亮登场。截止2012年,纳入七星关区旅游部门管理的农家乐经营户(点)共70余户,授牌经营的农家乐34户,推荐市评选星级示范户16家,直接从业人员和间接业人员达6500人。乡村旅游农家乐从零开始,逐步形成了能满足市民休闲度假不同需求的市场体系。
七星关区的农家乐,依托当地资源,以餐饮、果园、垂钓、棋牌和其它文化娱乐服务为主要“招牌”。因其饭菜可口、价格低廉、服务周到、环境优美和空气清新而备受广大市民和外来宾客的青睐。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以橙桔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的支柱产业,村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已达3800元。
新契机: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
相对于乡村旅游较为发展的地区而言,七星关区由于起步晚、游客少等因素,存在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经营范围不够宽、经营规模不够大和服务档次不够高等问题。七星关区为寻求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探索中,注重文化培养,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体现。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是促进七星关区旅游产业扩容提质升级,以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巍巍七星关,避暑养生地。七星关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民族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巍然屹立在黔之西北。该区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针对市场需求,七星关区正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让消费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下榻农家庭院,品尝山野菜、农家饭;或游走古宅深处,欣赏先人的杰作,感悟历史的久远;或围坐篝火旁,烧烤野炊、享尽人间美食,观民俗表演、尽享民风乡土之情;或垂钓于田野池塘,体味乡村文化;或徜徉田园,采摘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放松。如梨树镇的上小河村以其试验区多党合作“同心”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优势、丰硕成果、文化特质和青山绿水生态好的宜人风光,被评为2011年“贵州省最具魅力的三十个民族村寨”之一,成为当今“贵州白族第一村”。在白族山庄可观看白族文艺表演,体验白族风情。
随着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七星关区将进一步挖掘民族民俗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发展乡村旅游。同时,保留本地特色,不盲目跟风,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传承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