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船岩画共5处,分别为大伊山海船岩画、大山圩海船岩画、海船梢海船岩画、白鸽涧海船岩画和金鸡岭海船岩画。
大伊山海船岩画位于大伊山主峰南侧“阅古亭”下,刻在一块10米长的竖石面上,俗称“海船梢”。画面阴刻为为三条船,一船平底,尾上翘,中部船蓬上刻莲花纹,蓬左侧刻“月”字,右刻“夫日”二字,船尾刻出舵杆和近似三角形平衡舵。船通长0.51米,高0.18米。另一船长0.12米,高0.16米,两头上翘,中有“V”字形桅杆,尾有似三角形平衡舵。两船之间下部刻“王宾”二字,字径0.015米。第三只船也两头上翘,呈弓状,中立直桅杆,有近似三角形平衡舵和立衡杆。所刻鱼呈跳跃状,长0.15米。此处海船厂岩画发现较早,1988年即被公布为灌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尚未发现其它海船岩画,故以“大伊山海船岩画”为名。
大伊山大山圩海船岩画位于大伊山主峰大山圩西侧,鹰嘴石东侧,刻在一处陡壁上,此处人迹罕至。画面均阴刻,由船体、平衡舵、桅杆构成,船宽1.5米,通体高1米,单桅杆,船整体呈月牙形,有一只锚抛在船下。该处海船岩画是大伊山海船岩画中艺术程度最高的岩画,也是连云港市发现的单体最大的船画。
大伊山海船梢海船岩画位于大伊山大山圩与龟腰山之间一道山梁的西坡,,在“阅古亭”西北10米处的一块西向的招阳石下部,与“阅古亭”下海船岩画相距仅10米,四周杂草丛生,较难被发现。。此石为孤石,画面为一阴刻海船,长0.2米,高0.15米,呈由北向南行驶状。该处海船岩画是大伊山海船岩画中画面最小也是最简单的一处。
大伊山白鸽涧海船岩画位于大伊山白鸽涧北坡半山腰,此处悬崖峭壁,地势险要,附近杂草丛生,人迹较为罕至。整个岩画刻画比较细致。船画呈南北向,头南尾北,宽0.76米,长0.78米,有两个桅杆,一个风向标,船的两头分别有一个大小不同的船仓阁楼。在船的左上侧刻画一半身人物,人物高0.22米,宽0.16米,人物刻画简单。船头水中有一条鱼,长0.15米,宽0.03米。画面均阴刻。在连云港市已发现的20余处船画中,大伊山白鸽涧海船岩画惟一带有双阁楼,也是惟一一处人物和船画共同出现在一个画面上的海船岩画。
大伊山金鸡岭海船岩画发现于灌云县大伊山金鸡岭公墓西北角一块巨大立石的西立面下部,多年来岩画被埋于土下,少为人知。画面长0.62米,高0.56米,为一只海船,阴刻,由船身、帆、舵和锚构成。岩画风格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伊山海船岩画最为相近。
大山圩海船岩、海船梢海船岩画、白鸽涧海船岩画、金鸡岭海船岩画构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于今年9月份新发现的4处不可移动文物,它们与县保单位大伊山海船岩画一起构成了大伊山海船岩画群。因县保单位大伊山海船岩画已经专家鉴定为宋代文物,而其它岩画与之风格相似,内容亦相似,我们把它们同视为宋代的产物。综观大伊山海船岩画群的内容,有船,有水,有鱼,是大伊山古代临海的又一历史见证。历史记载黄河曾两次夺淮入海,灌云当地有句流传至今的俗语:“黄河走海州,浪打羊山头”(羊山头是大伊山西南端的一个山峰),所以河水洪峰漫至海州北流黄海也在情理之中。有业内人士认为,古代海州曾为宋金对峙时期双方争夺的地区,岩画海船系为战船,反映了宋金交战的历史真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