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麟,1920年8月8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1960年,成功研制我国肪冲功率最大的速调管和我国最早的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3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获胡刚复实验物理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2年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针对建造中国高能物理加速器的建议,组织数十次研讨,反复权衡质子打静止靶和正负电子对撞两种装置的优缺点,最终确定2.2GeV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实践证明决策是正确的,使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还确定了高能物理和同步辐射 “一机两用”的方案,既为高能物理研究提供实验装置,也为同步辐射提供的应用平台,同时填补两项国内空白。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他提出“六条”关键原则成功指导了对撞机设计,他带领工程团队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研制、精心调试数千台设备,1988年高质量完成了建设任务,创造国际加速器建设史上的奇迹,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性能优异,我国从此在τ-粲物理领域占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为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
他擅于把握国际加速器发展动向,不断拓展新领域。90年代,他基于国内的工业基础,领导建成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研制总投资只是国外同类装置的十分之一。这是亚洲第一台产生激光并实现饱和振荡的装置,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及西欧之后实现红外自由电子激光饱和振荡的国家,奠定了我国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发展的基础。这一重大突破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广泛重视,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
2000年,谢家麟院士突破加速器设计原理,将电子直线加速器几十年沿用的三大系统精简为两个系统,简化了加速器结构,大大降低制造成本。经过四年努力,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简易结构加速器样机,验证了设计理论的可行性,并申请了国际专利。
他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并出版数部专著,其中《速调管聚束理论》已成为是我国加速器方面的经典著作。他兼任清华等多所大学教授,培养了一大批加速器技术专业人才,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加速器研究水平,为相关技术在我国国防和科学工程中的应用做出重大贡献。
谢家麟院士热爱祖国,学风严谨,毕生坚定不移地奉献于高能加速器研究,为我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仍活跃在加速器技术研究和建造的第一线,为我国高能物理和加速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60多年来,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我国空白的科研成果,奠基和开拓了新中国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事业,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