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
1916年,就读于地方大绅士石显恒创立的小学之初级;
1921年,就读于镇立小学之高级;
1925年,考取通县师范学校;
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并改名为“中行”;
1935年8月,至天津南开中学教书;
1936年,至保定私立育德中学教书,并于同年和李芝銮成婚;
1938年,任职于民众教育馆,期间阅读了大量西方思想著作;
1942年,民众教育馆解散,去北京大学文学院任助教;
1942年6月,办《新闻报》不成,8月,日本战败后,重回北大文学院授课;
1946年,离开北大文学院,至第四中学教国文,在天津《新生晚报》开专栏“周末闲谈”,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1947年,辞去四中教职,至贝满中学教初中修身课,开始以一己之力主编佛学月刊《世间解》;
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评审;
1951年,写了《顺生论》第一分;
1964年,五万字的《佛教与中国文学》完稿;
1968年起,离开工作岗位,被下放劳作;
1978年,恢复退休待遇;
1980年,开始编写《文言文选读》;
1982年,完成《文言津逮》,9月写成《负暄琐话》第一篇《庆珍》;
1983年,开始在《中学语文教学》连载《作文杂谈》;
1988年,《禅外说禅》完稿;
1992年,《顺生论》完稿;
1996年,完成《流年碎影》的写作;
2006年2月24日凌晨2:40左右,与季羡林、金克木两人并称“未名湖畔三雅士”的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安然辞世,享年98岁。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多部散文集成为畅销书,从而闻名于世,人称“文坛老旋风”。短短几年就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南怀瑾,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追忆张先生,有人士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老头有骨气”。
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邓广铭(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三人被称为“未名四老”。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