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戏自清乾隆年间(1736—1795) 从安徽的徽州、江西婺源一带传入衢州。江山县长台乡和石门乡都是戏曲之乡。著名的戏班有清末的景兴班和同庆班,至今在遂昌县奕山村朱氏宗祠戏台上,尚留有“光绪二十三年江邑上台景兴班到此,头夜《双合印》、《白玉带》《双情义》”和“宣统三年春初六日到此,江邑石门同庆和班,上演戏四三、放贤、洪划、骂曹、潼关”等题词。衢县的贡春和班、叶庆福班、大荣春班、大庆云班、五十都科班、昭寿科班,龙游县的新庆福科班,合新舞台,开化县汪元贵组建的蔡庆福班名噪一时。蔡庆福班能演72本徽戏和100多折子戏,有“徽商最多徽州府,戏文最多蔡庆福”之誉。抗日战争时期,迫于经济萧条,徽班逐渐解散。今徽州地区徽戏几乎已经绝迹,衢州农村坐唱班还保留有徽班剧目。衢县有17个农村坐唱班唱徽戏。
衢州徽班演员人数一般约25人左右,其中包头7人,花面4人,白面4人,乐队5人。
早期金华徽班经常流入衢州,农村习惯叫“金华班”,演出的戏称“金华戏”。衢州徽班和金华班其基调有“徽加乱”的特色,并兼唱滩簧和时调。曲调分“西皮”、“二簧”两大系统。通常采取西皮、二簧在同一出戏中共用。曲调转换之际,必插以锣鼓或稍作间歇,使徽胡有重新定音机会。一般情况,前半本唱富有叙述性的二簧,后半本则转唱情绪高昂的西皮,以增强起伏感.西皮分男子宫,有“慢倒板”、“快倒板”、“小倒板”、“回龙”、“原板”、“慢都于”、“紧都子”、“紧皮”等板腔;音律激越,簧分“老二簧”、“反二簧”等,音律和平,柔和。
剧目通称72本徽戏,为其他剧种之首。至今广为流行的有:《百寿图》、《秦琼游西门》、《渭水访贤》、《龙凤配》、《关公放曹》、《状元与乞丐》、《进宫赔罪》、《穆桂英挂帅》、《平贵过关》、《东吴招亲》、《宝莲灯》、《打金枝》、《天缘配》、《三进宫》、《龙虎斗》、《香山放炮》、《梁祝》、《辕门斩子》、《平贵别窑》、《五麒麟》、《大破洪州》、《张松献图》、《徐策跑城》等。
能力秀互粉http://www.wm23.cn/wuying123
个人博客互粉http://blog.sina.com.cn/u/2899400125
新浪微博互粉http://weibo.com/u/2899400125?source=blog
互送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56328392.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