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谁不知道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吗?
那么,是谁把这个小女孩和安徒生所有的童话介绍到中国来的呢?
在善良的小女孩背后,还有一位善良的“卖火柴”的中国老头儿。
他的名字叫叶君健。
除翻译安徒生的童话外,他自己也写了不少童话作品,比如《小仆人》、《王子和渔夫的故事》、《真假皇帝》、《画册》……
叶君健说,搞儿童文学是一种牺牲,但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从孩子们着手。
叶君健一生中,总是有些童话般的故事陪伴着他。
谁都以为他出身于豪门大宅。不然他的第一篇小说怎么会用世界语来写作呢?不然他年纪轻轻怎么能在东京教授英文和世界语呢?不然他怎么会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欧洲文学时,用英文创作,并且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无可争议的一席之地呢?
可是他却出生于农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4岁之后,才于无奈之中离开家乡的泥土。以后几十年,他无时无刻不在惦念自己的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那里的父老乡亲。那里有14万人倒在国民党军队的屠刀之下,那里抚育出240位革命将领。
叶君健最早向全世界介绍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论持久战》。书是马尼拉出版的,爱泼斯坦至今还保存着那个译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应邀赴英国各地巡回讲演,题目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赢得更多的支持者和同情者。“七七”事变前夕,他曾被日本警方逮捕入狱。回国后,他在周恩来和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同时参与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救国协会。
叶君健一片报国之心,可对青天。他将各国优秀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内来,期望中外文化融会,使中国人更多地了解世界。他所翻译的外国作品,有希腊的、比利时的、挪威的、法国的、丹麦的、俄国的、美国的……同时他又把中国的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去,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为此,他的好多作品直接用英文创作,直接在国外出版。他参加革命工作很早,在三厅的时候,他年富力强,学识渊博,是不可多得的骨干人才。阳翰笙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特别是叶君健同志,里里外外,笔译、口译,有时还加上英语广播,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只要是进步的国际友人来到武汉,或是途经武汉到延安解放区去参观访问的,都是找到叶君健同志去翻译,如和史沫特莱座谈、电影家伊文思到中国拍摄、世界学联援助解放区的外国医生等等……”
可是他的“工龄”从1950年算起,到老来只算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者。直到有人为他奔走呼号时,他还说,那弄起来多复杂啊,这个证明那个证明的,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搞清楚。
结果是中组部下了文件,说叶君健的工龄应从1938年2月算起,退休应该改为离休。
叶家住在北京地安门恭俭胡同。走进叶家小院,一片苍翠,一片花香。院里枣树、柿树硕果累累,很有几分农家气派。院中水池里,睡莲铺开片片绿叶,叶面上滚动着晶莹的水滴。有荷花、月季绽开,满院弥漫着缕缕清香。
走进小院,隐约能感觉出一种拂不去的忧愁来。没有人大声说话。连孩子们走步,也是悄悄地、轻轻地……叶老的夫人苑茵正在厨房做饭,听我说明来意后,她禁不住微微叹一口气,轻声说:“请,请到书屋说话。”
苑茵是满族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如今是北京文史研究馆的研究员。她和叶老相伴着,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她说,我和叶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有两个孩子,都是学外语的,此外又收养了姐姐的两个孩子,也很体贴我们。一家人都很普通,但很和睦、很温暖。叶老是个善良的人,为了民族,为了友谊,为了家庭,他总是默默地奉献,默默地承担一切。
她说,叶老一生译著作品近千万字,他一直认为能静下心来写文章是他一生的乐趣所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他已经写完两个三部曲,是他一生中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前一个月,他觉得腰不对劲儿,我们以为他是累的,一家人都劝他好好休息一段,不料病情发展很快,短时间内体重减轻15公斤,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他病得很重很重……是那种可怕的病!
叶老的病情引起各国驻华使馆的密切注视。丹麦大使馆从瑞士买到药品,直接送往医院。而苑茵绝不相信老伴儿会离她而去,她把一家人组织起来,轮流陪侍,轮流送饭,家里还买了一辆三轮车,由儿子孙子蹬着,她一天几趟往医院跑。
她说,我们家可以创造奇迹!
叶老住院期间,苑茵重新布置了老伴儿的书屋。她说,叶老早就想有一间明亮的书屋。可他整天写呀写呀,我们实在不忍心惊动他。如今好了,我把最亮最静的房间收拾出来,他出院之后,肯定会高兴得像一个小孩儿。
新书屋很静很雅。厚厚的四卷《安徒生童话全集》摆在书案上,犹如一座金色的小屋。窗外是一片小天井,抬头便可望见一盆苍翠欲滴的月季。
伴着暮色,我陪修长娴雅的苑茵到医院看望叶君健先生。他住在一所普通医院的普通病室里。病房里两张床,另一位病人晚上回家,叶老便能有一夜的清静。
进门时,叶老正在着急。老伴儿比平时晚到了半个钟头,他直怕出事,直往家里打电话。苑茵抚摸着他的胳膊说,不要着急,没事的,有这位山西同志陪着我呢,我们在家里吃了点饭……
苑茵和她的孩子们果然创造了奇迹。叶老的体重恢复得很快,精神也非常好。那天带去的是土豆牛肉萝卜汤,叶老吃得很香。一边吃,一边和我聊天,时不时还要问问家里的情况。他们家雇着一位苏北的小阿姨。叶老经常教她学点文化知识。小阿姨写了文章,叶老都要亲自修改。如今小阿姨因家里有事回去了,叶老嘱咐老伴,要写一封信去问候她的家人,让她不要惦记这边。
叶老说,人生也很滑稽。年轻时读书求学,以后夫妻奔波,抚养孩子,还要应付运动,忙乱了一生,操心了一生,直到年老躺在病床上,心还是静不下来。想家里的事,想国家的事,想来想去,总算找到一个安慰点。我年近八旬,没有什么大的遗憾。我一生没有做过对不起人的事,到老来脑子也还不糊涂。我将自己一生的爱献给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亲人,只是,我给后人留下的东西太少太少了!
还要留下什么呢?你这个卖火柴的老头儿。你将光明和温暖都给了自己的同胞,留下来的,是一片
永远的赤诚。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你这份赤诚,中华民族的事情就好办了。
叶君健简介
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民盟成员。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38年在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同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师,1944年应聘赴英任中国抗战情况宣讲员,剑桥大学英王学院欧洲文学研究员,1949年归国,历任辅仁大学教授,文化部外联局编译处处长,《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民盟中央委员,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寂静的群山三部曲》(《山村》、《旷野》、《远程》),散文集《两京散记》,短篇小说集《叶君健小说选》、《叶君健童话故事集》等。 另外译著《安徒生童话全集》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