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城,总是在不经意的邂逅里,拨动你的心弦。
古城,或与王公贵胄相伴千年,在历史的沧桑里兼容并蓄,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雍容华贵,譬如西安、洛阳;或翰墨丝竹浸润千年,在江南的烟雨里惆怅吟哦,散发出小家碧玉的知性与温婉,譬如苏州、周庄;或依山傍水日月星辉相伴,在凤凰于飞的唱诵中守候那一次令人心颤的邂逅,譬如丽江、凤凰。
黄安古城——一个也许你没有听说过的名字,在大别山曾与铁骨铮铮的“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在历史的星空中交相辉映。
八十年前,一袭长袍的清末秀才董必武从黄安城出发,下倒水,抵汉水,开堂讲学,涤旧纳新,黄安人民的先知先觉和同仇敌忾点燃了大别山革命的烽火,在程朱理学的争鸣击荡中久负盛名的黄安古城消失在战争的硝烟里,但由此换来了民族的新生。八十年后,汉水旖旎而来,滋润了红安这块红色的圣土,仙隐了一个世纪的黄安古城在经济腾飞的沃野中开始萌动。
一座古城依山而就,一座新城绕水而生。
在“似马重峦”温柔的怀抱里,古城黛眉低含,在松涛的低吟浅语中慵懒地缱绻。
古城的一砖一石,无一不遗存昔日的风韵。城墙、县衙、文昌宫、教堂、大宅院、武庙、民宅错落杂陈,一色的青墙灰瓦与苍翠清幽的似马山融为一体。高大巍峨的古城墙仿佛时空的屏障,伴随城门厚重的吱吖声,时光在倏忽间倒流回那个酒肆飘香、市井云集的时代,古朴的黄安城映入眼帘。条石铺就的街道一路逶迤,在岁月的磨砺中闪闪发光,车辚马萧的意境在寂静中依稀浮现。大宅院气势非凡地矗立在山脚,抬眼一望就可见三层高高的马头墙倨傲地挺立在墙头。大宅院九曲回廊,雕梁画栋,庭院幽深,紧闭的门廊已成为燕雀趋避风雨的天堂,让人徒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的感慨。与高耸的大宅院相比,普通的民居则简陋许多,昔时贫穷与富贵在这里真的是一墙之隔。街道两旁,排着木板门的店铺在大宅院的映衬下显得有些低矮,桐油漆得锃亮的门板无言地诉说着古城昔日的繁盛。戏楼和青楼是古城中为数不多的双层建筑,风格与其它建筑无异,只有那富丽堂皇的气势才是别处无可比拟的,昔时生活在底层与上层,就在这层楼之间。县衙是古城规模最为恢宏的建筑,座落于古城东西中轴线上,也恰好寓意“处中正之位”的司法内涵,门前石狮守护,徒增几分威严,拾级而上,大堂门廊开阔,惊堂木和杀威棒的断魂之力今人恐不能体味。文昌宫本为祭祀文昌帝君的香火之处,黄安先贤却创造性地将学堂设在庙堂,让“之乎者也”的童稚之声与星君相伴,这岂不是最好祭祀?自明明代户部尚书耿定向致仕归乡后,黄安文风日盛,文坛巨擘汇聚于此,兴建书院、登坛讲学,以至出现“惟楚有才、楚亦在黄”的盛况。逝者如斯,如今文昌宫里只有简陋的桌椅静静伫立,无言地诉说着四百年前这弹丸之地八大书院争奇斗妍的文坛奇观。
先贤筚路蓝缕开创圣景,后辈承前启后竞显风流。
古城黄安文治武功,因炮火而沉寂,也因炮火而喧闹。一部反映红安将帅传奇的战争题材电视剧《铁血红安》在古城开拍,一时明星云集,静宓的似马山每日车水马龙,“炮火”连天。此时的古城变得抖擞起来,欣欣然注视着脚下每日发生的故事,也经受着百年新生的嬗变。
古城在岁月的长河中是年轻的,年轻的古城因历史的沉积而厚重。徜徉在街巷之间,触摸便是最好的感悟。
历史的沧桑镌刻在古城的斑驳里,人生的状态杂糅在行走的际遇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